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方案范文(精選3篇)
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方案范文 篇1
一、指導思想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來自于時代、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人類進步發展的深刻關心與思考,承載和傳遞著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國家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今后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要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武術等課程,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基于以上認識,著眼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人文素質教育,努力加強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學生的特長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以引導激勵為主、多方面滲透熏陶的原則,采取結合各科教學、融入校本課程、融入少先隊活動、鏈接閑暇教育等方式積極開展古詩文誦讀、傳統美德和禮儀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畫、書法、篆刻、天文、武術、象棋、戲曲、舞蹈、民族樂器和古樂欣賞等活動。各單位要充分認識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的重要意義,以此提升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二、我們的思考
1、重要性
“蓋幸運者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當今中國的青少年,他們生在和平年代,長在太平盛世,沒有經歷戰爭、動亂、饑荒和瘟疫等艱難困苦,在陽光雨露中成長。改革開放以后,社會進入轉型時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東西文化劇烈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上物欲橫流,這一切都構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喪失比較和鑒別能力,極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們面臨著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樹德立志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教育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奮斗目標。國家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西方國家早就瞄上了中國的人才資源,他們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惜重金,搶挖我們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產品的進入,實際上就是文化滲透,用他們的價值觀來影響我們的青少年。在這場關系國運興衰的斗爭中,我們并非束手無策,我們除了要繼續堅持用各種常規思想教育手段外,還必須拿起得天獨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們的后代。
2、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連綿五千年,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也為世界各國所借鑒,這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這是不爭的事實,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唐詩、宋詞和元曲,它還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等所有的社會領域。它教給人們道德倫理、風俗禮儀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化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鑄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樸實無華、明禮守信、熱愛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它也是取之不盡的思想寶藏。面對如此無價的民族瑰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充分發掘它來教化子孫,塑造新時代龍的傳人。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三、目標與內容
目標:
1、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
2、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表現形式;
3、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有關的傳統文化;
4、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內容:
1、中國書法藝術
2、中國傳統戲劇(京劇、滬劇、越劇)
3、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國畫)
4、中國陶瓷文化
5、中國民族服裝
6、中國茶文化
7、中國酒文化
8、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唐詩、宋詞)
9、中國民族音樂(含民族器樂)
四、我們的設想與做法
設想:
針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課外,我們覺得還應對語文等課程、教材做相應的改革和調整,突出重點,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學形式應力求生動活潑,注意實效。可精選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題材的專題視聽資料(或反映有關中國歷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跡,或展現祖國壯美山河、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資料)加以編輯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計劃地納入德育課堂。此外,學校要利用各種形式,有目的地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認知,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小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讓我們的學生做一個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
做法:
1、結合課程改革,開設拓展課與探究課,開發校本課程。
2、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如學校文化布置、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節(書畫展、茶藝節、民族服裝表演、唐詩宋詞吟頌比賽、民族音樂表演等)
3、組建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班主任、語文教師、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音樂美術、拓展課探究課教師組成。通過校本培訓、外聘教師等途徑培訓教師。
4、通過《學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方案范文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點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2、體會沈從文小說的表達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要求學生用劃出文中集中描寫環境的文句或段落,邊誦讀邊體會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現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點,分析這些心理描寫對塑造翠翠這個人物和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五、教學內容和過程:
1、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A簡介作者沈從文。
B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檢查預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中幾種描寫環境的內容,并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A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談談你的感受。
B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祖父為什么“不告訴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實”?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D翠翠開始問爺爺“我萬一跑了呢”,到后來她又問“爺爺,我一定不走,可是,你會不會走”,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4)參考注釋,分析課文中出現過的人物形象的共性,進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2、總結與引申
反復研讀,體味文章所表現出的“善良的悲劇”。
3、作業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犧牲’”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4、板書設計
翠翠
美麗多情
天真可愛
爺爺
安于清貧
忠于職守
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方案范文 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征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逐漸成為主體教育研究在教學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幾年中,隨著新課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學數學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同時課堂教學中也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此,我校推出了小學數學“探究式”四環節教學策略,用以規范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從一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著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不強,重教法輕學法等問題。為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創建主體參與型課堂,真正樹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意識,結合“探究式”四環節教學策略的推廣使用,我們提出本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主體參與”有如下兩個含義:
(1)“主體參與”是指學生以認識的主體和思維過程的主體來參與課堂教學,體現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三個方面。
(2)“主體參與”并不排斥教師的作用,教師依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的一切,它包容了教學的所有方面,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有機融合。
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式,積極而又創造性地主動介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策略。
三、研究的目標
1.構建“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前提,以問題解決為線索,以思維發展為核心”的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2.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養一批科研型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所有知識都是被建構的,包括認知結構”,“數學應被兒童再發現或再建構”,“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于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建立學生的數學意義,促進他們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建構主義觀下的數學教學,不是學生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學生已經具備的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是在每個學生業已存在的不同數學世界里,通過自身的內化重組,操作和交流,主動地進行建構的過程,其中教師應該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價者。
2.發現學習理論
發現學習的積極倡導者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體主動地通過認知,獲得客觀事物的意義和意象,從而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他強調教師應當制訂和設計各種方
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行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索取”過程。
3.數學的自身特點
數學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點更需要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主動性、創造
性,更需要學生的主體參與,用弗賴登塔爾的話來說,就是“讓他們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這是數學教學的第一原則”。“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己去”發現”。全方位建構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學習主體,是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4.現代學生觀
現代學生觀包含四層含義:
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②學生是一個發展的人;
③學生是一個獨特的、有完整個性和獨立人格的人;
④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其它三個方面能否能得到教師的尊重是基礎,否則學生的主體性就成為空談。現代學生觀強調要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創新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五、研究的內容
1.構建“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前提,以問題解決為線索,以思維發展為核心”的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
2.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和實施策略。
六、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生是認識的主體。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創設帶有啟發性、探
索性、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大膽猜想,凝練觀點。面向全體,給各層次的學生都提供表現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和獲取成功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真正實現“機會均等”。
2.探究性原則
數學既是系統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
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就要提供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歸納、類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3.主動性原則
創設恰當的情境和平等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主動參與,
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展自己的創造力。
4.應用性原則
數學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數學學習與
現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
七、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
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法為主,以調查法、分析法、總結法為輔。
八、研究的步驟
本研究周期為兩年,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
(1)學習有關主體參與研究的理論,明確研究的意義;
(2)撰寫研究方案;
(3)成立課題組,明確研究分工;
2.研究階段:(20__年1月——20__年12月)
(1)各實驗校制定子課題研究方案和學段研究計劃;
(2)圍繞研究目標和基本模式,分學段開展研究,逐步構建和修訂各課型模式;
(3)做好研究材料的收集與整理。
3.總結階段:(20__年1月——20__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