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宣傳方案(精選3篇)
市域社會治理宣傳方案 篇1
X年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啟動之年。我們將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努力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
——整體謀劃,以系統思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圍繞市域社會治理“怎么推”,堅持從新起點、寬領域、多層次、高標準來謀篇布局。研究出臺了《x市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實施方案》《平安x建設發展規劃綱要(X-X)》,構建市級統籌協調、縣級組織實施、鄉鎮(街道)強基固本、村(社區)落細落小的市域社會治理鏈條,圍繞《實施方案》確定的'X項基本任務,逐項分解細化為可量化、可跟蹤、可評價的階段性目標,每年進行檢查考核,促進形成創先爭優的局面。
——懲防結合,以安全穩定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圍繞市域社會治理“治什么”,堅持一手抓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治安突出問題的解決,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補強。一是構筑總體安全防線。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結果運用,防微杜漸重大風險。二是實施綜合治理工程。重點推進十大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三是建立動態防控體系。深入推進警種融合和網格警務融合,落實綜治責任單位掛點幫創工作,健全交通、消防、特殊人群等領域安全防范管理機制,織密防控網絡。
——黨建引領,以堅強組織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圍繞市域社會治理“誰來推”,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始終,凝聚市域社會治理合力。一是強化黨委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制,成立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落實平安建設領導責任制,發揮市、縣區黨委平安建設領導小組作用。二是探索黨建融合。納入“X、X”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內容,探索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徑載體。三是推動黨員下沉。深化屬地管理,試點開展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積極推行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目錄。
——做實做細,以固本強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圍繞市域社會治理“強什么”,堅持以基層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為載體,推進要素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不斷強化基層治理能力。一是匯聚治理要素到中心。充分發揮基層綜治中心組團式管理服務作用,實現民安民生事件“綜治中心分派吹哨、相關部門依責銷號”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治理力量到網格。對網格過篩梳理、整合優化,細化服務事項準入清單,對網格內事項定人、定崗、定責,規范案事件采集辦理流程。三是傾斜治理資源到基層。發揮鄉鎮(街道)政法委員作用,推進人民法庭“全面雙達標”工作,深入開展“楓橋式”派出所、司法所創建,推行落實一村(社區)一警(輔警),提高響應群眾訴求和為民服務能力。
市域社會治理宣傳方案 篇2
為進一步改善轄區市容市貌,加快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項整治工作,根據區委、區政府有關要求,結合臨江街道實際,制定如下整治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環衛基礎設施,按照重點治理和規范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清理亂堆放、亂張貼、亂搭建,著力解決“臟、亂、差”等突出問題,努力營造整潔、文明、和諧、有序的城鄉環境。
二、工作要求
(一)社區環境衛生整治。全面清理社區亂堆放、亂張貼、亂搭建,搞好街道、小巷衛生清理,集中治理社區內衛生死角;整治垃圾坑塘、排水溝渠;治理亂堆亂放、亂搭亂建行為;做好社區樓院衛生,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和衛生觀念。
(二)主干線道路環境衛生整治。集中清理公路主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的各類垃圾、雜草,治理亂堆亂放、亂貼亂畫行為;規范沿路商戶管理,對有礙觀瞻的責令整改。
(三)城區環境衛生整治。對轄區內主次干道、街巷進行區域責任劃分,將每個區域的`衛生落實到各單位、企業,分工負責。在此基礎上,落實好“門前三包”責任制;對存在的垃圾死角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清理;加強對亂擺亂放、亂搭亂建、亂貼亂畫等問題的綜合整治,確保市容整潔。
(四)商戶占道經營治理。嚴禁占道經營和占道作業,對店外經營、作業嚴查重罰,對長期占道經營屢教不改、拒不配合的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
(五)企業單位環境治理。轄區內各企業要對廠區內外、進廠路及門前衛生進行全面清理,嚴禁亂倒垃圾、亂排污水。
(六)加快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健身活動場所、宣傳欄、閱覽室、公開欄等設施配套齊全,定期維護,書籍、宣傳內容等及時更新。
(七)完善內業資料。各社區要做好工作部署、會議記錄、活動簡報工作,嚴格按照規范化要求,收集資料,完善內容,規范裝訂,分類歸檔。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臨江街道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各有關科室、社區協調配合。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街道城管辦。下派街道科級領導及街道干部包干社區,對所包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指導、幫扶和督查。
(二)廣泛宣傳。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利用宣傳欄、公告欄及紙質印刷品等宣傳媒介,大力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在轄區內營造濃厚氛圍。
(三)加大投入。由街道辦事處下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項經費,該經費主要用于購置環衛設施、清運垃圾、清理衛生死角、綠化補植及聘用人員工資等支出,確保專款專用,發揮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加強督查。街道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督查力度,對各責任單位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定期通報督查結果。加強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對工作成績突出、整治效果顯著的進行通報表揚;對工作不力、效果不明顯的予以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市域社會治理宣傳方案 篇3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以來,xx市不斷強化政治站位,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爭創第一批試點城市,順利通過試點驗收”為目標,大膽探索實踐,創新思路舉措,探索出“一二五五”工作法,即“圍繞一個主線,抓住兩個重點,強化五個支撐,構建五大治理新格局”,市域治理整體水平穩步提升。
一、圍繞一個主線、突出頂層設計,構建“共治同心圓”
以市域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為主線,將其貫穿試點工作始終,著力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強化組織領導,突出頂層設計,不斷構建市域“共治同心圓”。
一是吹響“集結號”。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市委副書記和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將試點工作確定為“一把手”工程,并納入年度平安建設考評,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掛圖作戰,適時召開推進會議,積極謀劃、有序推進,切實強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組織保障。
二是下好“先手棋”。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著力在完善治理格局、健全體制機制、創新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效能。立足實際,建立推進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機制、指導推動機制、總結推廣機制和激勵督促機制,堅持全市上下一盤棋的思想,逐條逐項明確主責單位、責任人、配合單位、完成時限,做到定人、定責、定時、定效。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明確每年試點工作考核內容、方式,強化結果運用,將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作為各縣(市)區黨政班子、主要負責人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調度、督導倒逼工作落實見效。
三是打好“主動仗”。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新興媒體作用,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及時將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的工作措施、成效和亮點宣傳到群眾中去,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在日報開設“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創建專欄,集中宣傳中央關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系列部署要求,及時報道全市試點創建的安排部署和工作動態,深入發掘熱情講述試點工作涌現出的創建成果及典型經驗。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影響力,開辦平安抖音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試點工作。
二、深化三項載體,堅持項目化推進,打造示范樣板堅持項目化推進,著力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打造市域社會治理樣板。
一是以網格化為基礎,推動矛盾就地解決。構建“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格局,推行社區“一格三長”和鄉村“網格長+村民代表”制度,科學劃分、標繪網格7337個,配備網格員5302人,夯實網格力量。突出“兩員一心”作用,實現“中心吹哨、部門報到”,30個成員單位實現云入駐。全市網格員利用社會治理平臺app錄入排查信息,共報送事件12905件,辦結率達94%,有效將問題化解在網格。
二是以區域化為重點,打造矛盾調處樣板。為破解各類土地矛盾糾紛,探索“法官進網格”模式,基層訴源治理工作被最高法院確定為加快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三進”的全國兩個試點之一。聚焦網格治理,形成了黨建引領“一網治理”新路徑,構建黨委統領、部門聯治、街區主治、群眾自治治理體系。為精準摸排化解各類安全風險隱患,組建“啄木鳥小分隊”,逐戶拉網式走訪摸排,17個月未發生大案要案。為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資源,組建“矛盾糾紛幫幫團”,接待群眾來電來訪2500余人次,受理調處各類民間糾紛200余件。人民調解與治安行政調解無縫對接,形成了“警調對接、民調進所”警務模式,在派出所設立人民調解室,調解案件1316起,成效初顯。三是以法治化為保障,破解矛盾調處難題。聚焦社會矛盾焦點、社會治理難點,突出“小切口”立法。聚焦百姓長期痛恨的“牛皮癬”小廣告亂貼難題,制定出臺《xx市小廣告發布管理規定》。為提升城市社會公信度,制定全省首部專門規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地方性法規《xx市社會信用條例》。截至目前,全市已精準制定了15部發展所需、百姓所盼、實際管用的地方性法規,以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會治理和社會矛盾難題。
三、強化五個支撐、構建五大治理新格局,著力提升治理能力、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以黨建引領為支撐,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精細化、網格化、信息化水平,健全基層治理黨的領導體制,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市縣兩級全部組建城鄉治理工作委員會,制定出臺《工作規則》,研究制定并印發了《市委城鄉基層治理工作委員會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積極搭建區域化黨建平臺,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組織社區黨組織與村黨組織“一對一”聯建,升級打造城鄉黨建聯盟。立足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開發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智慧平臺——英城紅云系統,構建以“組織建設”為引領,以“城市超腦”為智慧“底座”,以“網格治理”為應用的智能體系。二是以法治保障為支撐,構建優化營商環境新格局。法令行則國治。充分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保障作用,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用足用好市域地方立法權,加強法治監督和公共法律服務。堅持市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原則,緊貼實際在優化營商環境、爭創國家信用城市方面提供引領,發揮立法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小切口”立法得到全國人大肯定,立法實踐探索被《20xx年中國人大年鑒》收錄。兩級法院大力開展網上立案、跨域立案、網上送達、網上審理以及“分調裁審”機制改革,建設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年初以來網上立案率高達66.49%,跨域立案125件。加強跨區域協助,市中級人民法院會同中級人民法院建立東遼河區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凝聚司法合力,共筑東遼河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屏障。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在全市五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增設公證、司法鑒定、仲裁引導窗口,為全市群眾提供公共法律服務1254次,滿意度100%。著力保護食藥領域安全,市檢察院辦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132件156人,發出訴前建議11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1件,追討10倍懲罰性賠償金12萬余元。基于司法大數據的《經濟社會運行情況評估報告(20xx年)》顯示,從全國來看,相較同等受案量地區,藥品安全指數位列第一。不斷提升市域司法水平,強力整治頑瘴痼疾沉疴,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期間,全市政法機關明確的頑瘴痼疾問題已全部整改,執法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提升。三是以誠信建設為支撐,構建德治惠民新格局。推出“信用立法”,頒布全省首部專門規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地方性法規《xx市社會信用條例》,健全政務誠信公開承諾機制,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專項治理,不斷提升政務誠信水平。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印發《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行動的實施方案》,部署開展10個重點領域專項治理行動,推動解決誠信缺失突出問題。依托信用體系建設,破解融資難題,為信易貸搭建有效運作平臺,成為東北地區在全國信易貸平臺融資金額最多、授信金額最高、推動效果最好的地區。不斷拓展信用應用范圍,目前全市已在不少于10個領域開展“信易+”守信激勵應用。大力進行信用示范街、信用示范社區建設,開展誠信企業和誠信市民評選活動,營造誠信企業重信譽、誠信市民重信義、誠信城市重信用的良好氛圍。取得了“六個全國全省先進”,信用環境蓄力提升,城市信用監測排名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五零”服務達國內一流。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4小時以內,“個轉企”數量全省第一。“信易貸”平臺建設樹立標桿,企業入駐率100%,信用額度東北第一,典型經驗全國推廣。“無證明城市”首開全省先河,人民網書記市長留言回復率100%。政務熱線全面升級,90條部門支線整合為“12345”專線,城市“一號通”全省唯一。
四是以公共服務體系為支撐,構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民生福祉改善。精心辦好民生實事,創建“幸福小區”30個,改造完成閥管灶12萬戶,華宇、鑫榮社區入選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守住安全底線,生產安全事故同比下降33.3%,信訪件化解率達97%,圓滿完成重大安保維穩任務。“無籍房”整治惠及群眾12萬戶,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小區物業等專項整治贏得百姓贊譽,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舉措溫暖民心,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在全省率先開展,實現學校全覆蓋。
五是以智治建設為支撐,構建一網融合新格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社會治理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充分發揮智治支撐作用,有效提升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智能化、信息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統籌推進全市綜治中心建設,打造專業化平臺。目前,市級綜治中心已有30個成員單位實現云入駐。市社會治理平臺app,連通了發現需求、采集信息、排查隱患、化解矛盾、開展服務的多元化鏈條,以科技化手段提升矛盾糾紛調處質效。率先完成市縣鄉村四級電子政務外網接入,實現信息高速公路四級全貫通和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全市已統籌完成“城市超腦”“數字城管”一期建設,按照“一中心融平臺多接口”的思路進行規劃,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城市精細化管理夯實數據基礎。政法相關部門不斷推進智能化建設和應用,智慧公安、智慧檢務、智慧法院、智慧司法建設初現成效,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