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扶貧幫困實施方案(通用3篇)
社區扶貧幫困實施方案 篇1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三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建立扶貧幫困長效機制,確保困難群眾真正得到關心和幫助,經街道黨工委研究決定,制定虹橋街道年幫困困難群眾實施方案。
一、成立虹橋街道幫困困難群眾領導小組,明確幫困困難群眾標準,對社區低保、低收入家庭困難情況進行排摸和分類,制定幫困標準,對低保戶、低收入家庭患重大疾病產生的醫療費超過該家庭收入的,即可納入幫困范圍,增強幫困工作的可操作性;同時開展項目幫困,緩解困難家庭子女高中、大學階段的就學困難。構建三級工作網絡,按照“個人申請、公正評估、集體評議、共同幫困”原則,建立由社區居民代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組成的社區扶貧幫困評估小組,分別負責困難對象發現、評議、調查、審核、上報等工作。
二、做好“一幫二”、“一幫一”、“二幫一“扶貧幫困工作,即:黨員領導干部每人聯系2戶貧困居民;普通黨員每人聯系幫困1戶貧困居民;非黨員干部每2人聯系幫困1戶貧困居民。要定期走訪,為所幫困的貧困居民辦事實,有實效,制定個人幫困計劃,有幫困情況記錄。
三、建立社區單位長期結對幫困工作機制
轄區各單位開展“扶貧幫困獻愛心”活動,單位采取與貧困居民“手拉手,結對子”的方式,結合貧困居民生活實際適時開展捐資助學幫困就業、就醫、幫助解決生活困難等活動。
四、建立扶貧幫困考核機制。把扶貧幫困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轄單位精神文明考核依據,對扶貧幫困工作扎實,取得實效的單位給予通報表彰,對領導不重視,工作不扎實的給予通報批評,并將黨員領導干部扶貧幫困情況列為年度考核,評先評優重要參考。
社區扶貧幫困實施方案 篇2
為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服務人民群眾,爭做群眾貼心人,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經研究,對今年的“結對幫困”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學習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立健全結對幫困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更新服務觀念,爭做群眾貼心人,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成立結對幫困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袁會廷(社區書記)
副組長:蔣朝坤(社區主任)
成 員:袁會影 賈成合 趙傳福 劉忠誠 劉榮萍
三、工作任務和幫困內容
1、幫困任務
(1)每個領導班子成員至少結對幫困二戶群眾,給幫困家庭每戶送慰問品金額不得少于200元。
(2)社區均需進行結對幫困活動,所選對象由社區根據工作中發現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對所幫困對象每年上門上戶聯系溝通感情、解決實際問題等不少于6次,給幫困家庭每戶送慰問品金額不得少于100元。
2、幫困對象
確定幫困對象重點考慮以下三類人員:
(1)家庭生活困難戶;
(2)生活困難黨員、老干部;
(3)矛盾較集中的居民。
3、幫困內容
通過結對幫困,為每個幫困對象在“艱苦創業、安居樂業、完成學業”等方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改善生產生活狀況,增強其致富能力和生活信心。幫困內容主要包括:
(1)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幫助聯系戶解決生活困難問題;
(2)在生活上給予支持,支持聯系戶發展生產,自主創業;
(3)在科技上提供咨詢,給聯系戶提供有關科技知識的咨詢和服務;
(4)在政策和法律法規上進行解讀,解讀黨和政府在農村實行的方針政策,消除群眾心中的疑慮,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5)在情感上加強聯絡,通過感情的聯絡進一步融洽黨群、干群關系;
(6)在就業上給予指導,指導群眾多途徑、多渠道就業。
四、方法步驟
1、確定對象。結對幫困在社區支部、居委會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幫困對象的確定由社區提出初步意見,在4月20日前確定幫困對象。
2、搞好調查。采取上門走訪、征求意見等形式,了解各村特困家庭、困難黨員等家庭的現狀,摸準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加以認真分析歸類。
3、組織實施。根據調查摸底出來的實際情況和社區分布結對幫困工作人員的數量,各自按照要求,進行分對象結對幫困。
4、考核驗收。結對幫困工作要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機關干部幫困納入機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企事業單位幫困情況對單位負責人進行考核。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結對幫困工作是進一步深化群眾貼心人活動的重要舉措,它有助于社會矛盾的緩和,改善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同時也是改進干部作風,掌握社情民意,提升機關工作人員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需要。
2、大力營造氛圍。
通過幫困活動的開展,實現社會矛盾明顯減少,群眾致富能力明顯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加強,黨和政府在群眾當中的威信明顯提升。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積極主動參與,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贊譽。
3、注重實際效果。開展幫困活動時,要主動與社區協調,聽取社區支部、居委會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有的放矢,幫助一些真正有困難的群眾;在做好結對幫困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抓好典型,及時總結好的做法,并加以推廣;對幫困成效突出的,要進行宣傳表彰。
社區扶貧幫困實施方案 篇3
一、總體要求
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指導思想,進一步探索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尤其是開發學困生的潛能,努力教育和幫扶“學困生”,使其得到轉化。
二、具體做法
(一)建立制度,明確職責。
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在原有的“學困生”檔案建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和幫扶學困生工作制度。
1、建立“學困生”個人檔案。
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全面調查,認真排查“學困生”現狀,按學習、行為規范等學困狀況排查分類,建立個人檔案。
2、制定“學困生”結對幫扶制度。
對已確認的“學困生”,學校分類組織安排教師結對幫扶,實行包抓責任制,學校中層以上干部、中級以上職稱教師每人包抓兩名學困生,其他教師每人包抓1名學困生。做到明確轉化目標,責任落實到人。
3、強化跟蹤流程管理。
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各班級要實行跟蹤調查反饋制度,建立“學困生”轉化情況記錄冊,建立學困生幫扶流程記錄記錄,對其在家庭、社會、學校的成長過程進行跟蹤調查,及時鼓勵與引導學困生揚長避短,努力向上。
(二)注重方法,開展活動。
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中,幫扶教師要注重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對“學困生”,幫扶教師要真心愛護,要與之“心連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學困生”的人格,堅持多鼓勵、多正面引導,切忌歧視、放棄。對學困生、教師念好“三字經”,即:立足于“鼓”,著眼于“拉”,著手于“幫”,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消除“學困生”的恐懼心理或逆反心理。
1、因材施教,重視學習輔導。
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中,幫扶教師要更新觀念,注意方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幫扶。幫扶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用生動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吸引“學困生”,并根據需要經常給他們開小灶,缺鈣補鈣,缺鐵補鐵,著力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和成績。
2、增強班集體凝聚力,開展學生互助活動。
良好的班集體,和諧的學習環境,往往對“學困生”能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各班級要以建立良好的班風為突破口,通過建立“幫扶對子”和幫扶小組,努力形成學生之間親密無間、相互幫扶、取長補短的良好氛圍,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確保“學困生”能得到及時而真誠的幫助,使他們能有所提高,獲得成功,增強自信。
3、發現閃光點,讓學困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中,幫扶教師要善于捕作“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堅持“五個一點”,即:多一點愛心,多一點鼓勵,多一點點撥,多一點表現機會,多一點思想交流。在轉化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提出分階段的要求,對“學困生”中進步快,某一方面表現突出者要及時表揚鼓勵,期中、期末評選“進步學生”,予以表彰獎勵,讓“學困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使學困生深信人人都是成功者,嘗試成功的喜悅,讓更多的“學困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4、交流總結,評比考核。
建立“學困生”轉化研討制度。學校將每學期召開一次教育和轉化“學困生”的交流會,及時掌握各班級教育對象的動態,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細幫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幫扶經驗,及時交流推廣,將學困生轉化工作納入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考核指標體系,與教師評模樹優、職稱晉升掛鉤,對轉化“學困生”工作實績突出的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切實保證教育和轉化學困生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