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精選3篇)
2023法制教育主題班會 篇1
活動目的: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
活動方法:通過活動和聽故事,討論讓學生認識法律法規的意義, 了解我們身邊的法律法規常識,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做守法小公民。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社會各方面的保護和幫助還要通過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教師和社會不可能時時刻刻呵護著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長本事,才能有效防范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侵權侵害。所以,在加強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保護的同時,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小學生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主要內容
(一)你對法律知多少
我們中國的法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為什么會有法律的產生?
我們國家的法制宣傳日是幾月幾日?
我們每天來學校學習都是受法律保護的。知道是為什么嗎?小學生法制主題班會
(二)案例分析
1.小花11歲了,按道理應該讀小學四年級了。但是,她爸爸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本來就不主張送小花讀書。但是小花的媽媽還是希望小花能讀點書,小花于是走進了學校。但不幸的是,小花家里種的五畝西瓜,因為連日大雨,所有的西瓜都爛在地里了,連成本也收不回來;喂養600只鴨子也因為染病都死去了。這讓原本不太寬裕的家庭,經濟更加拮據。不管小花的媽媽怎么樣的勸說,小花怎么樣地苦苦哀求,小花的爸爸最后還是逼著小花退了學。 大家來說一說,小花爸爸的做法對嗎?如果小花是我們的同學,我們應該怎么辦?
2.黃朗到華山去游玩,在一個亭子休息的時候,他掏出一把小刀,在亭子的柱子上刻上“黃朗到此一游”的字樣。
大家覺得他的這種行為對嗎?
你們有做過類似的事情嗎?
3.一個星期天,晶晶和婷婷騎自行車去公園玩。一路上,她們倆有說有笑,十分開心。當她們騎到一個車輛較少的地方,婷婷提議說:“咱們倆來場比賽吧,看誰騎得快!”晶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晶晶當時正低頭騎車橫穿馬路,一輛摩托車飛快地向晶晶身邊沖來晶晶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了醫院了。當婷婷在醫院里看到晶晶打著石膏的腿和她拄著拐杖時痛苦
的臉,她心里非常難過。晶晶現在受盡了痛苦不說,還要耽誤一年的學習時間。“要是我當初不提議比賽,要是我們當初遵守交通規則,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了!”想到這里,婷婷后悔地流出了眼淚。可是這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吃,自己釀下的苦果,還得
自己吞下去。 我們身邊有類似的情況嗎?當我們在馬路上嬉戲打鬧的時候,是否想到過后果?聽完這個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
4.肖勁的爸爸開了一個小飯館,因為忙不過來,學校一放暑假,肖勁就到飯館給爸爸幫忙。有一天,天快要黑的時候,一位顧客急匆匆地走進飯館,要了一碗牛肉拉面,吃完就走了,好像有什么急事要做。肖勁的爸爸在清理飯桌的時候,發現椅子上放著一個黑色皮包,打開一看,里面有2019多元錢的現金,印章和一些合同文本。肖勁說:“肯定是剛才那個人走得太急,把皮包忘在這里了。爸爸卻說:“別出聲,你趕緊把皮包藏起來,等人家來問的時候,你就說什么也沒看見。”“不行啊,爸爸,我們老師說過,拾到別人的東西要主動歸還失主,據為己有是違法的,況且人家丟了這么重要的東西肯定很著急。”肖勁對爸爸說。“呵呵,我們家肖勁長大了,比爸爸有出息,等一會人家來了,你就給他吧!”肖勁的爸爸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大家來說說,肖勁做得對嗎?
你們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
5.陳毅元帥,解放后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工作非常繁忙。1962年,他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母親。陳毅的母親當時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到陳毅回來,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和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趕緊讓身邊的人把它藏在床底下。陳毅看到久別的母親,心里非常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親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他問母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在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了,就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再您身邊伺候,心里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來洗啊,何必藏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吧尿褲拿出來,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攔住并動情地說:“娘,在我小時候,您不知道為我洗過多時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10條,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啊!”說完,陳毅吧尿褲和其他臟衣服都拿出去洗得干干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同學們,我們的爸爸媽媽生病的時候,
我們都是怎么做的呢?
聽了這個故事,都有什么感想呢?
(三)你們知道我們身邊的法律還有哪些?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民法》
2023法制教育主題班會 篇2
學生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方案:法律知多少?
小學生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方案: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 目的:
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
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學生參與討論事例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過程:
一、導入
小學法制主題班會教案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社會各方面的保護和幫助還要通過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教師和社會不可能時時刻刻呵護著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長本事,才能有效防范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侵權侵害。所以,在加強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保護的同時,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學生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主要內容
(一)你對法律知多少:
1、說出你所知道的有關青少年的法律法規的名稱。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請你舉例說說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曠課、夜不歸宿,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攜帶管制刀具等等。
為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別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規定,中學生不應當違反這些規定。要自覺做到:不吸煙、酗酒、流浪、聚賭、吸毒,不棄學經商、從工,不進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不看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書刊、錄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未成年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未成年學生的獨立自主的意識
是很可貴的,有些未成年學生對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缺乏正確的態度。如認為父母“趕不上潮流”,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甚至動不動就與父母頂撞,耍態度,發脾氣;對教師的批評教育很反感,認為是和自己過意不去。如果連教師、家長的正確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現偏差。
(三)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未成年人應該懂得,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保護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維權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維護法律的尊嚴。
案例一:小陳是一個農村姑娘,9歲時由父母做主,同一個21歲的男青年訂立了婚約。男方給了小陳的母親1960元禮金。小陳13歲時,提出要與男方解除婚約。男方不肯,堅持“要人不要錢”。小陳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便到法院起訴,要求解約。法院經過調查,在做好疏導工作的基礎上,依法裁決由小陳的父母退還男方1960元禮金,小陳與男方解除非法婚約。就這樣,小陳依靠法律,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農村,是六年級學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騎車回校途中,不慎將8歲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傷,雷家要求周家賠償,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雷家到鎮派出所報案,要求周家賠償損失。派出所召集雙方家長調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學校將小周帶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復,必須交納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窮被迫四處籌錢,但仍不夠錢,被迫寫下欠條,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聯想起在學校學的法律知識,決定討一個說法。于是小周向當地法院遞交起訴狀,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派出所行為是違法行為,必須退還周家交納的錢。小周終于依法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2023法制教育主題班會 篇3
活動年級:二年級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讓孩子明白什么是習慣,并區分好習慣和壞習慣,知道一個好的習慣對于自己的重要性。
2、主要針對“一天好的習慣養成”,通過討論、畫畫等手段,讓學生了解一天都可以做什么事情。
3、通過《一天好習慣養成表》的填寫,讓學生為自己一天的生活做合理科學的安排,并按照表格執行,以養成一日良好習慣。
4、通過教師的總結,引領學生一起回顧本學年的特色班級活動,以畫配文的形式再次展現所涉獵的其他好的習慣養成。
二、活動重點:
通過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導入: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真空,在我們的身邊和周圍存在著種種不文明的現象,道德垃圾尋找活動旨在引導我們從身邊、從自身細細地尋找種種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并加以辨析,引導我們承擔一個公民的社會義務,關注社會。為了讓同學能明辨是非,端正行為,我們將開展“養成好習慣我能行”系列活動。
2、 列舉不文明現象: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把你所看到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寫出來,并且讀一讀,然后裝進道德垃圾箱。
我們的許多煩惱與生活環境中成員的不道德行為有很大關系。請同學說一說學習、生活中一些小事給你帶來的煩惱(小組為單位)相信從傾聽同學的煩惱中,對你一定有所警示。
3、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道德垃圾尋找活動中同學發現了自身及同學身上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此時,請同學們討論我們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4、 我們的承諾:
只要有人亂扔垃圾,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有人在干凈的道路上隨地吐痰,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有人破壞校園的花草、樹木或公物,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校園里有不講文明,不講規范的行為,我們就要阻止。
當我們進入校園時,一定保持衣著整潔干凈。
當我們承諾他人時,決不食言說到做到。
當我們見到他人有困難時,一定要主動幫助。
5、活動總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象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讓我們抓緊這養成習慣的黃金時間,行動起來,使我們身上的好習慣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