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論文選題原因
本科畢業自己曾寫研究緣起,認為物順其性,人之極至即圣人,而此圣人乃儒所謂內圣外王。當時極服膺馮友蘭,借其眼目窺測宋明理學,歸于朱熹,論文即從天、理、人相論,循由心性功夫就可實現天人合一之境,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后來,我察覺圣人理想乃是道德范疇,各家各派雖名號為一,但內容卻有千里之別:有三代之圣人,有漢魏之圣人,隋唐之圣人自不同于兩宋之圣人,明之圣人大別于清之圣人。若移至知識論,作為認識之結果,則并無恒定之知識。而馮友蘭所謂抽象繼承法,繼承的又是何物呢?此是別話,圣人即為虛名,功夫途徑也隨之崩潰,又有什么可以支持我呢?于是失望之極,轉而回到先前洞穴之中,固守俗見。
無心向學,自然毫無長進。畢業之后于中國傳統最信佛學,萬物因緣,皆有定數,一切諸法,無非空寂。自己也就隨世浮沉,做一糊涂之人。想此三年又要過去,借此論文作一總結,之后聽任發落了。
我的論文題目是有關想象的,聽起來有些發散性,但是我主要是受董碧影響,特別是他推薦張祥龍的講座,我一感于想象與感知血肉相連,二感于想象對本質顯現有莫大幫助,于是便選定了康德與胡塞爾有關想象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