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理性看待國內會計國際化工商管理論文
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在對各國會計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我們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國情,不能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標準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標準靠攏,這將會犧牲我們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償失。
會計的經濟后果
經濟后果學說是美國會計學者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其標志為zeff(1978)《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的發表。zeff在該文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
會計的經濟后果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使會計準則的制定理論發生了變革,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會計政策經濟后果的影響,當今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與其說是一項專業技術過程,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過程。
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各國利益之爭
會計準則制定是一個政治化過程,這一點同樣在國際會計化進程中得到體現,尤其表現在各國對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權的爭奪上。會計準則規范不同的計量實務和信息披露要求,將影響不同的利益團體的利益。受經濟實力影響,目前的國際會計協調化偏重于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發展中國家或東道國的利益。此外,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仍存在著不同的會計模式,從而產生必須按何國會計準則為國際會計與報告準則藍本的爭議。上述這些不同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事實上成為會計國際化的阻力,在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重組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訂相當緩慢且缺乏普遍認可,以致有西方會計學者認為,國際會計協調化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