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損傷的臨床意義論文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胰酶被激活而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 繼之出現(xiàn)胰腺水腫、出血, 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及嘔吐等癥狀。 詳細內(nèi)容請看下文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損傷的臨床意義。
研究證實急性胰腺炎常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 產(chǎn)生大量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 如白細胞介素(il)-1、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 這些細胞因子形成瀑布式反應, 作用于胰腺及其他臟器, 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的發(fā)生[2]。肝臟是最早且最容易受到損傷的器官之一, 研究顯示約有80%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損傷, 而一旦病發(fā)肝損傷將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并且影響預后[3]。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胰腺炎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的臨床意義, 為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胃腸病學會急性胰腺炎臨床處理指南(2017版)》[4]中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①與急性胰腺炎相一致的腹部癥狀和體征, 如上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等, 體征如上腹部包塊, 甚至可見脅肋部瘀斑(grey-turner征)和臍周瘀斑(cullen征);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超過正常上限3倍以上;③腹部增強ct、超聲及腹腔穿刺結(jié)果支持急性胰腺炎診斷。全部患者按照有無肝功能損傷分為肝損傷組(64例)和無肝損傷組(86例)。肝損傷組男42例, 女22例;年齡18~64歲, 平均年齡(41.5±8.1)歲;體重42~85 kg, 平均體重(66.4±5.2)kg。無肝損傷組男54例, 女32例;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2.4±8.3)歲;體重45~84 kg, 平均體重(67.2±5.5)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急性胰腺炎常規(guī)治療, 包括禁食禁水、胃腸減壓、大黃灌腸、補液、抗自由基、抑制胰酶分泌、預防感染和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 并根據(jù)具體情況給予對癥治療。
肝損傷的判斷標準 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gpt)≥54 u/l和(或)谷草轉(zhuǎn)氨酶(got)≥45 u/l, 伴或不伴血清總膽紅素(tbil)≥17.1 μmol/l和(或)直接膽紅素(dbil)≥4.0 μmol/l, 排除其他類型的肝臟疾病所致的肝損傷。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發(fā)病原因、并發(fā)癥和預后結(jié)局的差異。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