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類畢業論文:我國小康社會城市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社科類畢業論文。
1 前言
“社區(community)”一詞最早見諸于德國社會學家藤尼斯( 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英文譯本為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區”一詞是20世紀30年代初,以費孝通為首的一些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根據滕尼斯的原意首創的。此后,他們在吳文藻先生的指導下,與其他學者一起致力于我國本土的社區研究,確立了社區研究在中國社會學的重要地位。此后許多社會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釋出100多種社區的概念。這些解釋雖有不同的角度和側重,分歧一直存在,但對這個范疇的一些基本要素還是有共識的。縱觀諸多社區概念,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注重從社區功能上加以定義,這類社區內涵多認為社區是由共同目標、共同利益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另一類注重從社區地域分布上加以界定,認為社區是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后者在以后的社會學研究中得到更多的認同。而根據國內社會學家何肇發、黎熙元的觀點,“所謂社區就是一定地域內的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它是基于同類型社會生活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
這里我們也給社區下一操作定義:所謂社區即是在一定地理范圍內,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區域生活共同體。就其外延而論,社區包括4種核心要素:其一,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組成的人群;其二,一定的區域;其三,與之配套的生活服務設施;其四,成員對社區情感和心理上的認同感。人與社區之間存在有特殊的聯系,首先人是主體,地域和生活服務設施是社區的物質保障,對社區情感與心理認同則是將社區成員凝為一體的紐帶。
所謂城市社區體育即為社區居民在其共同生活的相應區域內,以該區域或該區左近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條件,以本社區居民為主體,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城市社區體育涉及內容極多,包括社區體育組織、社區成員、場地設施、經費、管理者和指導者、社區體育活動。
2017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7.1%,比1979年到1989年5.6%的年均增長率高出1.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已經整體上領先其他人群,進入小康行列。由此城市社區體育問題也就日益突出與緊迫了。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我國小康社會背景下我國日益興起的城市社區體育為研究對象。就其發生發展的機制作相關的社會學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我國目前有關小康社會、社區及城市社區有關的社會學研究資料。特別就城市社區體育的形成與發展研究作相應的文獻綜述分析。所有資料查閱主要通過體育專業期刊,書籍和中國學術期刊網加以收集匯總。
2.2.2 綜合分析法
以我國小康社會發展為背景,綜合分析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社會學機制,探討各種社會因素在其中所起作用。
3 小康社會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社會學分析
城市社區體育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但在我國這個長期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化尚在進程之中,城市社區體育仍屬新型社會體育形態。目前,“社區體育”已形成一定的約定俗成,并已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可以說城市社區體育的出現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必然,它的存在與發展受多種社會因素影響,現就影響其存在與發展的主要社會學因素作一分析:
3.1 社會轉型帶來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
我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都正在轉型之中。政府職能發生著改變,經濟體制更是發生著越來越大的變化。社會轉型成為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基石。
目前,長期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單位體制”仍相對堅固,人們“單位”的概念和意識還很強,“社區”在人們腦海中的分量尚顯不足。我國城市的社會體育也一直以單位、行業、系統為依托,致使城市社會體育缺乏組織保障。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城市社會長年來的“單位社會化”現象所致。“單位社會化”使單位變成了一個綜合型社會單位,造成了單位功能泛化。且“單位社會化”現象又變相剝奪了社區的職責,使社區功能萎縮。目前,普通居民的社區意識淡薄,而單位意識極強。隨著我國社會轉型進程的逐步深入,以及單位用人制度的市場化改革發展,諸如單位注重經濟效益,政府壓縮行政事業單位的編制等,根深蒂固的“單位社會化”現象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而社區的意識、概念也會越來越根植于居民頭腦。
再有,以往單位常以職工福利形式組織職工進行一定規模的體育活動,雖然有形式主義之嫌,且活動內容上常常面臨眾口難調的困境,但體育鍛煉似乎是單位的事。經濟轉型期帶來單位逐步從一些與其自身無關的社會職能中解脫出來,職工體育活動將交給社區或職工自己管理。反觀由于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健康意識在加強,對體育需求不斷增長,當體育需求單位不能予以滿足時,人們將會把其體育利益取向轉向社區。由此可見,城市社區體育將越來越有其存在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