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威教育目的教育范文
我國教育理論界,普遍認為杜威是“教育無目的論”者,此結論主要依據以下兩點得出:“我們在教育上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兒童是太陽……兒童是中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論杜威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長。生長只能有一個目的,更多地生長。教育只能有一個目的,更多的教育。”“教育于自身之外無目的。”
杜威也談到教育沒有終極的、固定的目的。但杜威的教育目的論存在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動態的,遠非僅用“教育無目的論”所囊括。
那么,杜威是基于什么而提出“教育目的論”呢?在早期,杜威偏重于強調兒童的心理方面,因此根據這一心理學的預先假設來建構他早期的教育目的:“近代心理觀念,主要把心理理解為一個過程――一個生長的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現在我們相信心理是不斷成長的東西,因此,它在本質上是不斷變化著,在不同的時期里,表現出各種與眾不同的能力和興趣的形態” “教育和心理學在這一點上的一致性,不管怎樣講,也不會講過頭。”杜威從教育和心理在不斷生長和發展的契合點和一致性,得出他的教育目的論:“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因此,杜威的教育無目的,其實指的是教育沒有一個終極的、固定的、永恒的、一般的目的,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不斷的生長,不斷的發展,并且這種生長和發展的方向要有助于繼續生長和發展,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簡言之,杜威的教育目的論含兩個層面,一是主張教育無目的――無教育過程外的由社會所制約的目的;二是同時又明確承認教育有過程內的目的――生長。
杜威“教育目的論”的特征
杜威認為,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應有三個特征。具體如下:
(一)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定個人的固有活動和需要
杜威極其重視兒童的自由發展,而預設的目的有不顧個人現有能力而追求標準一致的傾向。總的來看,人們有一種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視個人的特殊能力、興趣和需求,而培養“被標準化了的人”。成人具有成熟的思想和宏觀的判斷,由其制定教育目標,具有很大價值;但是,在成人的世界中,以成人的視角觀察兒童和青年的發展水平,很可能會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