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財政估算理論范文
創造公眾參與的環境和機制,注重公眾參與的能力建設。參與式預算不僅能增強現有治理結構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更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績效,有效調和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利益差異,增強政權的合法性,促進和諧善治。
參與式預算應堅持的基本原則:(1)基層民主原則。參與式預算允許廣大的基層民眾參與到預算的決策過程中,對公共預算及公共資源的分配提出意見;(2)公平正義原則。通過民眾參加預算的決策過程,可以將資源分配到更加需要的、條件差的地區,防止公共資源被私占;(3)透明原則。通過將決策的地點從政治家和技術官僚的辦公室中轉移到公眾的公開討論會上,使政府成為“玻璃缸中的金魚”。參與式預算使政府的支出更加公開、透明,便于民眾對預算執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腐敗。
參與式預算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9~1997年,在這一時期,只是巴西的幾個城市實施了參與式預算;第二階段是1997~2017年,參與式預算在巴西逐漸擴展,并且逐步得到了鞏固;第三階段是2017年至今,巴西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始實施參與式預算,逐漸擴展到北美、歐洲、亞洲等的國家和地區。
參與式預算實施的意義
(一)參與式預算有利于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往的預算對公眾來說帶有局限性、封閉性和神秘性,而參與式預算可以打破傳統預算的這些特點。公眾直接參加預算的決策過程,可以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公共利益最需要的地方,并且公眾能直接監督預算的執行情況。
(二)參與式預算有利于政府贏取公眾的支持。伯曼等人的實證研究發現“:那些有著更多參與性的城市公民被發現對地方政府會少一些憤世嫉俗的態度”。參與式預算建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政府通過對公眾偏好的回應,可以實現政府和公眾的互動,密切了政府和公眾的聯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同時,參與式預算讓老百姓有了發言權,讓稅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眾也可以了解到政府在滿足各種需求方面的艱難,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可以使政府贏得更廣泛的群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