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及環境對獻血不良反應的影響范文
處理不當,將給無償獻血工作的深入開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1]。獻血反應是由綜合性因素造成的,主要跟獻血者的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閱歷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相關[2]。為預防和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應建立一支安全固定的獻血隊伍,確保臨床用血需求,筆者從獻血者年齡及采血環境兩個方面探討獻血不良反應與兩者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站行無償獻血的獻血者59 689人次,年齡18~55周歲,平均30.5歲,其中男27 638人次,女32 051人次。
1.2 方法
獻血者均經健康體檢、征詢、血型、血比重、alt測定及金標hbsag快速診斷等,排除不適合獻血者。流動采血車與獻血屋內均有溫控系統,使采血環境盡量達到舒適溫度(冬>10℃,夏天<28℃,春、秋季節10~20℃),獻血者每次預設采血量400 ml。
1.3 獻血不良反應診斷標準[3]
輕度:表現為緊張、焦急、面色蒼白及頭暈眼花等;中度:表現為漸漸失去知覺、不省人事、四肢冰涼等;重度:表現為驚厥、暈厥、大小便失禁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2 結果
2.1 獻血不良反應與年齡的關系
18~25歲組與26~40歲組和41~55歲組獻血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48.660,p = 0.000;χ2=131.794,p = 0.000);26~40歲組與41~55歲組獻血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9,p = 0.792)。見表1。
表1 獻血不良反應與年齡的關系比較
2.2 獻血不良反應與獻血環境的關系
流動采血車與獻血屋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94%和1.0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495,p =0.000)。見表2。
表2 獻血不良反應與獻血環境的關系比較[n(%)]
3 討論
獻血不良反應是無償獻血過程中常見的臨床癥狀,近年來,隨著臨床血液用量的不斷增加,獻血尤其是初次獻血人群比例不斷增加,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初次獻血人群由于對獻血知識了解不夠,常伴有恐懼感及心理緊張等,易發生獻血反應[4]。獻血不良反應常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出冷汗、惡心甚至嘔吐及暈厥等癥狀[5],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僅直接影響獻血者獻血的積極性,且可引起周圍獻血人群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的可能,甚至可在人群中引起“獻血有害健康”等錯誤的認識,因此對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