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光眼術后并發白內障臨床分析范文
在臨床中,眼內壓力過大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癥狀以及產生不同的病因。一般情況下,患者眼壓如果持續上升,會導致視功能以及組織受到損傷,致使視野縮小,視力下降。如果患者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失明。現如今,臨床中治療青光眼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術后易引發白內障并發癥,對患者眼部康復有所影響。本文選取我院眼科接診的60例青光眼術后并發白內障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臨床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眼科于2017年上半年接診的60例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3.4±3.2)歲。所有患者臨床特征與青光眼特征一直,并且均進行了青光眼手術,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病癥所導致的并發癥。患者自愿簽署實驗知情通知書。
1.2 臨床診斷
對青光眼的是治療是建立在正確診斷基礎之上的,一般而言,對青光眼的診斷與其他疾病的診斷方式相似,需要主治醫生對其資料進行總結,對臨床癥狀進行分析。首先,對患者的眼壓進行測量,并反復檢查,如果患者的眼壓比較大,那么需要采取房角鏡檢查,從根本上確證患者眼部類型。[2]另外,需對患者眼部特征進行觀察,與青光眼的臨床特征進行對比,如果癥狀一致,則需要采取相關儀器對眼部進行細致觀察,比如觀察眼部是否出現感染,受損等,并將所有資料進行總結,為患者確診。
1.3 治療方法
在手術之前實行眼壓測量,驗光等準備工作,檢查完成后實施手術。將患者眼球表面麻醉,然后將眼球周圍進行麻醉,在麻醉后實行角膜隧道切開的手術,在切口時,需采取3.2mm穿刺刀,并且為避免對眼球上的過濾泡造成損傷,需要利用彈性劑將虹膜進行撐開。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瞳孔大小情況,實施瞳孔手術。當患者瞳孔擴張到5―6mm的時候,行連續環形撕囊,并利用液行晶體水分離原位超聲乳化。[3]等超生乳化完成之后,對囊袋注入粘彈劑,并將折疊的人工晶體放置囊袋之后,將囊袋內的粘彈劑抽干,觀察切口變化,并利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對球結膜囊進行沖洗,然后實施包扎。[4]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
2、結果
2.1 青光眼術后并發白內障的原因分析
經臨床資料得知,造成青光眼并發白內障的原因非常多,其中以術中感染、患者術前具有白內障疾病以及眼壓過低等。在本次研究中,患者術前既有白內障32例,術中感染11例,眼壓過低10例,其它7例。見表1
表1 青光眼術后并發白內障原因分析
2.2 術后患者視力恢復情況
經過臨床治療之后,患者視力與眼壓均發生變化。治療前患者視力為(0.23±0.19),術后為(0.65±0.11)。治療前患者眼壓為(35.98±11.52)。術后為(13.59±7.98).治療后患者視力提升,眼壓下降。見表2.
表2 術后患者視力與眼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