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電話連線新聞報道的話輪范文
境、境界、意境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范疇,歷來探討甚多。它們在古代文論中的含義,雖不乏聯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試論電話連線新聞報道的話輪。
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別,這或因王國維《人間詞話》同時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說頗欠貫通。證之以文獻,境主要指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同時又是指創作之境,某種文體境域,甚至某種藝術造詣;境界也主要指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學作品寫出的有意蘊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寫自然山水以見人生。境與境界有時大致等同,境有時包含意境在內,但境界與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確立意境的基本含義頗為重要,古代又有用意境一詞而言它者。意境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學之外,本文力圖具體辨析討論之。
《孟子·梁惠王下》說,“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幾乎同時,境又用于指某種精神心態,《莊子·逍遙游》說,“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后來境又指某種所處地方,陶淵明《飲酒》詩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境界一詞出現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東漢班昭《東征賦》說,“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后來的佛教經籍中也有境界一詞,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動范圍或向往區域。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說,“比丘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北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說,“妄覺非境界”。北魏曇摩流支譯有《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梁僧伽婆羅等譯有《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宋僧道原《景德傳燈錄》說,“問:若為得證法身?師曰:越盧之境界。”一般言談中,境界也有佛教這種用法。
南朝齊梁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兩次用了“境”這個詞!对徺x》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這“境”指文體境域!墩撜f》說,“宋岱郭象,銳思于幾神之區;夷甫裴wěi@①,交辨于有無之域;并獨步當時,流聲后代。然滯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這境指佛學超凡脫俗的境界。
唐王昌齡在其《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王昌齡對詩之境作了重要的劃分,并認為境與象有關,故有“境象”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