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異化觀政治范文
自從盧梭提出異化概念以來,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異化概念來痛責資本主義制度,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馬克思主義異化觀。
馬克思在《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義立場,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
對于 20 世紀的哲學思潮來說,理解“人”似乎只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異化。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抨擊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化現象,寄希望于歷史的總體運動來克服這種物化。盧卡奇無疑是從“人”的角度來談論物化的,但在盧卡奇那里,這個“人”不是個體的人。雖然盧卡奇沒有對“人”的范疇作較為詳盡的闡發,但從盧卡奇從私有制度這一特定環境下來分析物化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與私有制度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應當被合理地理解為私有制條件下人與對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盧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爾對異化問題作出了頗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馬克思《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使異化問題成了 20 世紀極具誘惑力的熱門話題。海德格爾作為一代存在主義大師,他致力于發展起來的異化范疇,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義者那里那樣,是為了用來批判資本主義,而是為了用來理解人的存在狀態和把握人與人的關系。
在當代,異化問題派生出許許多多學術見解,但概括起來,諸多學術見解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源于海德格爾的人的普遍異化,即從個體的人出發,把異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類是源于馬克思《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異化觀,把異化與私有制度聯系起來考察。薩特的的異化觀卻介乎于這兩類思想之間,或者說他把這兩種相互抵牾的異化觀合為一體了。因為,就他從物的匱乏去追尋異化的根源,和要求通過人的實踐的總體化來克服異化而言,他是比較接近于后一類異化觀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匱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現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類始終的,并且他又極其重視個體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薩特的異化觀又是隸屬于海德格爾以來的存在主義傳統的。
對于人本主義來說,異化概念是一個哲學發明,因為很少有人對異化的根源作認真的思考,幾乎沒有一個哲學家對“什么造成異化”作過系統的說明。一般說來,傳統哲學屬于還原論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探討總愛溯本求源,但在異化問題上卻是一個例外。馬克思在《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試圖用私有制來說明異化,但他同時也發現,私有制恰恰需要用異化來說明,直到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由于發現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才解決了用異化和私有制相互說明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