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詩歌特征探究范文
唐德宗李適在位二十六年(780-805),其中貞元(其年號)時期長達二十一年(785 - 805 ),因而整個德宗一朝的詩壇可以被稱為貞元詩壇。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貞元詩歌特征探究。
早在中唐時代,李肇就在其《國史補》中從詩歌創作角度指出“貞元之風尚蕩’}m。可惜的是,后世在此基礎上對貞元詩風的進一步申說卻中斷了,仿佛只是一段沒有代表性詩人因而缺乏個性可言的過渡時期,貞元詩壇長久地被絕大多數詩論家和文學史家所漠視。他們或以“大歷體”、“元和體”來遮蔽貞元詩壇的客觀存在;或視之為處于“大歷之后”、“元和中興“之間而”流于委靡;微不足道的階段,甚至在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著作(如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學通史系列”之《唐代文學史》、袁行需主編《中國文學史》等)和學術專著(如蔣寅著《大歷詩風》中這種偏頗的看法依然存在。少數論著(如許總著《唐詩史》雖然提及貞元詩風,可惜語焉不詳。實際上,這一時期的詩壇既具有由大歷詩風向元和新變的過渡性,又呈現出自身的鮮明風貌。
錢起(貞元元年,即785年卒)、李端(貞元二年卒)、韓栩(約貞元三年卒)、劉長卿(貞元四年卒)、戴叔倫(貞元五年卒)、司空曙(貞元六年卒)、韋應物(約貞元七年卒)等大歷詩壇宿將中的大多數人隨著各自人生暮年的來臨,在進人德宗朝以后詩歌創作進人了低沉期(韋應物在晚年仍有不少佳作,是個例外)。換句話說,這些詩人詩歌創作的輝煌期主要在大歷時代。到貞元十一年(796)至貞元十六年(800)間,孟郊、韓愈、張籍、李翱等先后在汁州和徐州會合,作為此后元和詩壇兩大派別之一的韓孟詩派才初步形成。除孟郊以外,韓愈等人在貞元后期(盡管韓在這一時期已逐漸成為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詩歌創作的成就還不算很大csc。而元白一派的興盛比韓孟一派還要晚些,遲至貞元十八年(802),年輕的白居易、元棋在長安應吏部試期間方始訂交,其時二人作品還不多,名氣也小。其他如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創作狀況和文學地位也與元白相差無幾。顯而易見,除了年紀較大的孟郊以外,韓、白、元、劉、柳等人到了元和時期才在詩壇大放異彩。
其實,貞元詩壇還是有其鮮明的風貌和支柱人物的。上述唐人李肇所云“貞元之風尚蕩”,語言雖嫌簡略,卻十分明確地將貞元視為唐詩流變中的一個獨立階段。此時詩壇的面目既有異于大歷時期的風格趨同,又不同于元和時代的千姿百態,石氏柱其間的詩人為數雖少卻各具一副筆意。在這二十多年中,“大歷十才子”與地方官詩人群凋零較早(盧綸是個例外,他在貞元年間久佐軍幕并創作了一些優秀的軍旅題材詩篇);方外詩人群主要是顧況、皎然在支撐門戶,臺閣詩人前有包信,后有權德輿引領風氣;李益則北上邊塞南游江淮,詩名揚于天下;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韓孟詩派先驅的孟郊也在貞元后期脫穎而出,“寒”氣逼人。在上述這些詩人中真正具有創作實績,具備詩史意義的當屬從大歷時代走來的顧況、李益與崛起于貞元后期的孟郊三家。顧況在建中初至貞元末先人韓混幕為判官,再人朝為校書郎等職,不久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最終歸隱受道篆。在這期間,顧況先后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音樂詩、山水詩和感懷詩,風格“俗”、“奇”互見,充分反映了詩人的生活熱情和放曠情懷。孟郊從建中元年至貞元二十年經歷了漫游、應試、為漂陽尉及辭官等人生轉變,卻因拙于生事,潦倒始終,所以其詩“寒”、“怪”相融,好古守拙的寒士之風洋溢其中,從而引導了韓孟一派的創作風氣。而李益則自建中元年至貞元十六年五度北上從軍,在隨后的幾年中又南游江淮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