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英譯中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運用范文
歸化與異化是翻譯時普遍使用的兩種翻譯策略,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 詳細內(nèi)容請看下文舌尖上的中國英譯中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運用。
“歸化”指在翻譯時盡量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習慣的表達方式翻譯原文;而“異化”則是翻譯時向源語作者靠攏,盡量在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后進行翻譯。歸化與異化是對立統(tǒng)一的,譯者在翻譯時通常會綜合運用歸化法與異化法。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壯大與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增強,世界對中國的關(guān)注與日俱增。以中華飲食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自2017年5月首播以來,引起了國內(nèi)外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與熱烈討論。《舌尖》主要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tài),從多個側(cè)面展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譯作為中國紀錄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觀眾較好的評價。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腳本為語料,對《舌尖》腳本中譯英過程中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運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并歸納總結(jié)在翻譯具有鮮明中國文化色彩的中文紀錄片時,如何在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中間取得最佳平衡,以實現(xiàn)譯文的忠實、通順,并通過影視這一特殊載體,實現(xiàn)翻譯目的,為類似紀錄片的英譯提供指導和參考,服務(wù)國家的“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
“影視翻譯的瞬間性、通俗性以及觀眾多層次等諸多特點決定了影視翻譯必須以譯語觀眾為中心”(李顏,2017:82),即中文紀錄片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應(yīng)充分考慮譯語觀眾的欣賞角度與接受程度,向目的語靠攏。此時,譯者需要熟練應(yīng)用歸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譯為例:腌篤鮮: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夾: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臘汁肉夾饃: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 :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團子:sweet green rice ball。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面拖蟹:stir-fired crab。金絲蝦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據(jù)翻譯菜肴名稱時采用的具體手法,《舌尖》中菜名的歸化翻譯又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代表為“腌篤鮮”、“蜜汁火方”,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解釋、增譯的歸化翻譯策略。“篤鮮”、“火方”等食物對很多中文觀眾也是一時難以說清的,更不用說對中國飲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語觀眾了。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釋。在《舌尖》腳本英譯過程中,對于此類情形,譯者通常以該類菜肴的制作方法與食材的結(jié)合作為其英譯菜名。第二類歸化翻譯代表為“炸藕夾”、“臘汁肉夾饃”等。“sandwich”、“hamburger”是最為常見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觀與制作方法恰巧與“藕夾”、“肉夾饃”相近,譯者直接以目的語現(xiàn)有詞匯對源語菜名進行翻譯,既生動形象,又便于譯語讀者理解記憶。第三類翻譯手法的典型例子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為例,譯者在英譯時采用刪減的手段,使譯文向目的語文化靠攏。“香”是一個較為抽象性與描述性的詞語,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簡潔,很少運用形容詞,因而譯者選擇在翻譯時刪去“香”。“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較為復雜,難以僅用幾詞概況,因而譯者可省去過多描述,僅選其主要工序翻譯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譯,烹飪制備過程的翻譯也涉及歸化法的應(yīng)用。由于飲食文化差異,譯語文化中并沒有與中國眾多烹飪手法對應(yīng)的詞匯,《舌尖》譯者選取譯語中較為接近的概念來對源語表達的意思進行解釋,如“braised”一詞在《舌尖》的菜名翻譯中就兼顧了“燒”、“燜”、“炒”、“爆”四中烹飪方式。這與英國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漢語中只能譯為“大雨”同理。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有較大差異且無對應(yīng)表達的情形中,采用歸化法是為首選。
另外,民俗文化內(nèi)容的翻譯也多次用到歸化策略。由于這部分內(nèi)容并非《舌尖》的主題,因此譯者采用歸化法,向目的語讀者靠攏,使讀者更易理解,盡量減少對非主題內(nèi)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釋。如譯者將“紅白壽誕或大型節(jié)慶”譯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對中國文化中“紅白之事”的贅述,緊扣飲食文化這一主題。
歸化法固然可使譯文地道、可讀性強,但如果源語意義較明確,或盡可能保留源語傳統(tǒng)文化,則需譯者恰到好處地使用異化翻譯策略,以下文為例。
泡饃也是從饃變化出來的一種西安主食。每個人根據(jù)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對西安人來說,這個舉手之勞是一個彌足享受的過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這一段的字幕是介紹古都西安的主食,譯者全段使用了直譯的方法將西安人的飲食習俗表達出來。段首初次出現(xiàn)了“泡饃”這種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譯者直接以漢語拼音形式將其音譯為“paomo”,保存了泡饃所具備的獨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類似的翻譯還有馕(nang),臘八豆腐(laba 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譯時也運用拼音直接進行音譯,如諾鄧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魚(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這類翻譯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飪技藝和風味。從目的語的形成來看,形式上更簡潔、清晰、直接,同時也傳遞了源語文本訊息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