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愛國情懷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為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為您提供的優秀本科畢業論文。
愛國主義在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永不過時的話題,“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1]2作為精神支柱,愛國主義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對于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指導著個人的行為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契機。愛國主義的含義更加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內容,那么與之相應的表達方式也必然隨之改變。因此,新時期下愛國主義情懷的表達亟須重新審視。
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成員之一。麗水學院于2017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高校,學,F設39個本科專業,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 197人,并且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班,麗水學院共有少數民族學生730多名,分別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的32個少數民族。麗水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12月升格為高職院校,設置31個高職專業,在校生7 20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1名。大學生愛國情懷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麗水的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高校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愛國情懷是國家和歷史發展進步的內在精神動力,對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擁有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是一個從愛國主義情感到愛國主義觀念、再轉變為愛國主義行為模式的由淺至深、由低到高的過程。”[2]大學生們面臨中國面臨的一系列機遇與挑戰所表現的選擇不盡相同,有部分大學生表達愛國情懷時存在不理性的舉動。引導大學生確立合理的愛國情懷表達方式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愛國情懷的表達受到各方面多因素的影響。
(一)現實因素的刺激
1、各國間的摩擦日益增多
全球化下的世界緊密相連,伴隨日益密切的國際關系,各國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國際摩擦爭端也愈加頻繁。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間發生了一些較為敏感的政治事件,例如釣魚島事件、南海領土爭端等。與此同時,國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
在眾多爭端中,反日情緒最為高漲。2017年,日本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中日釣魚島事件升級,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當時,麗水許多商家門前都掛了反日橫幅。同年9月16日,麗水發生大規模反日游行,游行中高喊“抵制日貨”“還我釣魚島”的口號,其中不乏大學生的參與。部分學生參與散發關于抵制日貨的傳單。
2、韓流等外來文化的侵襲
全球化下大學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韓劇、美劇目前在國內都有不小的收視人群,大學生亦占較大比例。以韓劇為例,伴隨《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的熱播,韓流再次席卷中國,相應抵制韓流的情緒也在高漲。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碰撞,引發新一輪的口水戰。支持者中不乏狂熱分子,不顧一切,不論是非;反對者中亦有純粹針對國籍的人身攻擊,辱罵韓星及其粉絲。論戰所反映的實際是:面對外來文化時,應該如何愛國?
3、新時期愛國主義表達方式呈現新趨勢
不同的歷史階段,愛國主義的內涵擁有不同的意義。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表達方式也在發展和變化著。尤其是進入21世紀,伴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開拓了國人的視野。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也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所喜愛,他們以網絡為平臺,找到了更多的愛國主義的表達渠道。這些變化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影響大學生在愛國主義表達方式上發生轉變。
(二)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易受煽動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承載著祖國的希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擁有深厚的情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使社會建設的后備力量,其行為在社會上有重要的影響力,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大學生能否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年輕氣盛,容易沖動,缺乏對行為后果的預判。在表達自身愛國情懷時,部分人不免有些激進,如果缺乏合理引導往往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但是,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少,在認識以及實踐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他們絕大部分時間身處學校,對真正的社會生活并沒有直接的、深刻的認識,社會實踐活動不足,社會認識膚淺。再者,大學生情緒容易波動,不善于處理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受到煽動極易感情用事,從而成為情感的俘虜。除此以外,大學生擁有強烈的批判性,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有獨到見解,喜歡質疑和爭論,其生理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落差,導致其試圖突破這層阻隔,以此宣告自己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