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改革經驗及發展方向(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改革重在中央。自1982年至今,中央政府已經進行了六次重大的機構改革,每次改革的時間間隔約為五年,中央政府的改革已經進人了制度化的軌道,但是地方政府改革卻遲遲得不到系統的推進,即使有些地方政府進行了一些改革,也是局部性的、分散性的,缺乏整體推進和系統配套。因此,地方政府的改革將成為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重點。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正確處理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學術界對以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要強化中央集權,另一種觀點是要強化地方分權。集權與分權的程度要視地方政府的成熟度而定,這是因為地方政府高度依賴于“地方的、區域性的社會經濟條件”[6],其面臨的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在地方政府成熟度較高的地方,可以分權更強一些;相反,在地方政府成熟度較弱一些的地區,集權的程度可以相對較高一些。二是地方政府改革要和地方的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大膽創新,建立起與地方政府相適應的管理體制。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在改革中賦予了地方政府越來越多的自主權,例如國務院第六次機構改革就明確規定對地方政府不搞“一刀切”,除中央有原則要求上下對口外,地方政府可以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甚至可以走在中央的前面。這些不僅給予了地方政府改革的主動性,而且為地方政府改革的創新留下了廣闊的天空。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大力創新地方政府的部門設置、運行機制及管理方式,努力建立起與地方相適應的公共管理體制。
(三)“大政府系統”改革將成為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一個亮點
所謂“大政府系統”,不僅包括了狹義上的政府系統(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還包括廣泛的司法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警察機關以及國營大型企業等機構、部門和行業。事實證明,如果僅改革政府本身而沒有其他相配套的政治改革、司法改革、法治改革等,那么就會制約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對“大政府系統”進行改革是保證公共管理改革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
(四)民主型治理結構是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
黨的xx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從公共管理改革的角度來看,“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要在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起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使公民能夠平等、自由地表達公共意志,也就是說,要建立起一種民主型的治理結構。
第一,從公民的角度看,要從消極的公民角色轉變為積極的公民角色。在傳統的治理結構下,公民普遍地、被動地享受著政府的公共服務。事實上,公民并非是一個被動的群體,而是有著主動精神并對公共生活有著持續熱情的群體,正如博克斯指出的,“民眾期望在公共生活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而不只是作為搭便車者和看門人。”171這就要求公民管理的改革要培育一種新的公民角色,這種“新公民”角色是一種具有公共精神并有著“獨立思考、判斷、反思、選擇精神和要求參與治理”[81的公民角色。
第二,從政府的角度看,要使政府的角色從命令者、控制者、發號施令者轉變為協調者、服務者、幫助者及激發公民參與的組織者,以便在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形成公開對話的認知,共享信息和價值,保證將職業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與公民的期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五)我國未來的公共管理改革將是一個解構與建構的雙重過程
我國公共管理政策的改革是一個解構與建構的雙重過程。要不斷破除傳統__匕不適應市場經濟與時代要求的那些陳規舊習。但更重要的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許多規貝!j還未建立起來,還不能有效地應付國際公共管理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應付日益增多的公共問題時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真空,因此,我國公共管理政策同時也是一個建構的過程,要建立起一個符合我國國情、適應市場經濟與國際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
上文便是公共管理改革經驗及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