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改革經驗及發展方向(參考)
(五)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配套進行現階段,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已經到了改革的系統化階段,需要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系統配套地進行。具體說來,需要實行本土化與引進國外經驗的配套;需要中央政府與地方各層級政府的配套;需要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配套;需要法治建設、公共文化建設以及社會自治功能的配套。總之,只有從總體方案人手,積極進行各項配套措施的相應改革,我國公共管理改革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這是我國政府從多次改革中總結出來的又一條基本經驗。
二、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存在的問題
深人研究;二是從研究的內部思路和結構來看,不少研究文獻視角單一、內部結構分散、教條嚴重、論證空洞、缺乏嚴密的邏輯和系統思維,難以有效地指導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實踐;三是創新性的成果不多,不少研究者缺乏對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實踐的深人調查和訪談,使得理論和實踐脫節,創新性成果較少。我國公共管理改革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政府職能轉變特別是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任重道遠盡管政府職能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政府也已經明確了其職能的定位,但是政府職能的改革特另}}是地方政府職能的改革仍任重道遠。在現實中,一些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項仍由政府負責,一些該交由社會、市場去執行的職能仍由政府承擔,一些該由政府管的事項卻由干某些原因存在著政府缺位的狀況。還有一些地方由于存在著部門職能交叉、機構臃腫等現象,導致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職能弱化,不能有效地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
(二)改革過程中存在一些矛盾以往的公共管理改革大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沒有搞清楚,還存在一些矛盾有待解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管理改革是側重公共性還是管理性。一些學者認為,改革的方向是實行市場化改革,強調公共管理的管理性;而另一些學者貝lj認為,公共管理的本質是其公共性,管理主義的缺陷在于“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無力反省公共行政及公共服務的價值、目的,將其變為執行與管理的工具,不但無力擔負起公共行政捍衛民主政治的責任,也無法實現提升公民道德水準的使命喇,因此,公共管理改革應以公共性為本。二是改革是漸進式還是激進式。一些學者主張漸進改革,原因是“我國的行政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結合、經常不斷變革的漸進過程’,l’1;另一些學者貝lj以西方“流程再造”的經驗為例,認為漸進式改革難以奏效。改革的道路到底是逐漸式還是激進式,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所有這些基本爭論,都將在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并制約著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進展。
(三)公共管理改革的本土化程度低,制約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公共管理改革方面的文獻較多,但是從本土化的角度對我國公共管理改革進行系統深人考察的文獻較少。有關研究文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借鑒西方國家理論的研究成果多,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行本土化研究的文獻少,缺乏對我國“真實世界的公共問題”的
三、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未來取向
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未來取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力推進本土化改革是我國未來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取向
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將是本土化取向的,“直接的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我們解決所有公共管理問題的靈丹妙藥。中國公共管理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i5j也就是說,不僅要關注國外的前沿理論及經驗借鑒,更要關注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中生長出來的“真實世界”的公共管理環境;不僅要從政府本身的角度來審視改革,更要從民間的、社會的角度來審視真實世界中公共管理改革的實施情況。這種本土化改革表現為:第一,我國公共管理改革要研究具體的國情,要研究我國特殊的生態環境。這些特殊的生態環境如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人民生活還不富裕、傳統文化正在轉型、法治理念還未深人人心等,都是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必須考慮的因素。第二,我國公共管理改革要深人我國具體的實踐,體現實事求是穩步推進。第三,我國公共管理改革要以全球化為背景,注意引人、消化與吸收國外成功的改革經驗,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具體國情不同、改革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在移植成功的經驗時其有效性可能也會不同。
(二)地方政府改革是未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