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有商業銀行介入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及對策探析
以下是國有商業銀行介入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及對策探析
一、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的特點不同于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具有單筆資金需求量較小,資金到位時間要求特別快、貸款頻率特別高的特點。目前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全國gdp的60%、稅收的50%、進出口總額度60%;國家發明專利的65%、新產品開發創新的80%,它們為全國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資金需求巨大,但資金供給有限,主要原因是各家銀行對中小企業仍然是審慎介入,認為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以及風險較大。xx年國有商業銀行接到總行下達到分支行的指令,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預計明年新增的信貸額度,1/3投放給大企業,1/3投放給中小企業,另外1/3投放給微小企業和個貸。商業銀行貸款是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截止xx年9月底,中小企業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33.76億元,比年初增加48.68億元,增長17.08%,同比多增55.2l億元,增幅同比上升了2o個百分點。其中,新增工業性貸款25.64億元,同比多增6.39億元,增量占貸款總增量的52.67% 。
二、國有商業銀行介入后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契合銀監會關于額度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優惠政策,統籌建立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客戶的金融服務體系,在客戶準入、授信流程、擔保方式、利率定價、貸后管理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授信政策。在此基礎上,完善客戶分層體系,建立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方案。這些政策措施,已成為幾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今年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截至xx年末,工行個人經營貸款余額已達近2700億元,為4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提供了貸款支持。其中僅201 1年該行就新增個人經營貸款約790億元,增幅達42%。201 1年初,建行根據總體戰略定位,結合小微企業業務特征,提出服務“社區金融”的理念,并明確了小微企業業務要向“零售化”和“小額化”轉型,要不斷夯實客戶基礎,重點發展小微企業業務,使有限的信貸資源,支撐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客戶群體。在“零售化”發展思路的指導下,xx年下半年以來,小微企業客戶基礎數迅速擴大,為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xx年,交行將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繼續完善機制建設,促進小微企業貸款健康發展。重點要完善小微企業獨立核算機制,對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進行獨立的成本和利潤核算。繼續優化小微企業貸款管理授權授信體系,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下放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權限,優化審批流程,實現標準化、流程化、批量化審批,提高審批效率。并通過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力爭小微企業授信客戶增長35%以上,貸款余額增長45%以上,小微企業貸款在全部貸款占比繼續提升1至2個百分點,撥備前利潤同比例上升,不良率控制在總行規定的范圍內。加大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500萬元以下授信戶數在全部小微企業占比由目前的35%以下提升到40%以上,貸款余額在全部小微企業占比由目前的15%以下提升到20%以上。
三、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一)為出口企業提供創匯貸款。
我國有不少中小企業的產品主要銷往國外。針對這種情況,銀行可以通過審核中小企業提供的出口合同或者進口商出具的信用簽證來發放貸款;而中小企業如有現匯賬戶亦可讓其以此作為抵押來發放貸款;對于資信良好且有穩定外匯收入的中小企業可以依靠結匯憑證來發放貸款;對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企業還可以考慮為其提供設備投資貸款;享受出口退稅的企業可以以其出口退稅賬戶作為質押進行貸款或者利用其出口退稅質押賬戶辦理出口代付業務,利用海外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短期融資或信用便利。其基本對象包括具有進口業務經營權,資信良好,有長期穩定的出口業務,出口制單水平較高的企業。
與此同時,出口貨物應為該企業的主營產品,并在國外或我國港澳臺地區有穩定的銷售市場。
(二)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創新設備融資租賃途徑。
對于處于產能擴大階段的中小企業,往往需要大量資金用于生產設備投資。在國外,設備融資租賃是企業設備投資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方式,其規模僅次于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相較于其他的融資模式而言有其獨到的優勢:它是以融物為形式滿足融資的需求,而對企業自身的資信狀況與擔保條件要求較低,非常適合中小企業大額設備投資的資金需求。假若銀行業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改變以往的融資租賃模式,則對于解決中小企業大額設備投資的資金問題有較大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