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造性能力培養策略分析探究
臨近畢業了,大家的論文寫好了嗎,下文是學生創造性能力培養策略分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創新已與個人的發展前途、國家的興旺發達息息相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比一般地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是時代對各級各類學校當然也包括高職高專教育的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應該是《機械基礎》課的重要教學任務。
一、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的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支撐。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和創新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1、設計問題和方案討論。這是教師誘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
2、培養學生主體獨立意識。學生在面對專業知識和理論時,不僅要知道是什么原理,而且要弄懂為什么是這樣的原理,能應用在什么場合,要注意如何調整和保養。如在學習機構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去看機床的傳動機構,讓學生去學習保養機床,這樣進一步可以理解潤滑等系列知識,使相關的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觸類旁通;
3、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讓學生主動到實踐生活中收集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進而去思考分析問題,從而理解理論知識進而應用于實踐。在這方面我鼓勵學生,家中的生活器具如和機械有關要注意觀察,如果壞了是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嘗試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去修復從而積累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強調學習上的獨立自主。在理論教學中要強調獨立,在實踐中要強調合作。
二、培養學生學會收集及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檢索、查閱書刊雜志、上網、訪談、問卷等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優、偽劣,識別對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料間的關聯,學會運用資源共享,指導學生運用各種通訊手段——如通信、電話、網絡、e-mail等向專家請教專業理論,使他們在理論上有更高的發展空間。在指導學生減速器設計時,預先讓學生到網上檢索減速器的一些最新型號;在“機構”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實習工場實地觀察分析牛頭刨床、車床、鋸床等機器中采用了哪些機構;在“帶傳動”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去了解生活、生產中常見傳動帶的類型、材料,也可以到相應機械制造工廠實地考察。
三、創新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作為職校的學生,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尤其重要。陶行知曾指出:中國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孩子的創造力。這說明,手腦并用,才能更有效地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腦指揮著手使用一種物質的手段去作用另一種物質,從而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而手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新問題、新情況,于是將其反饋于腦,推動人腦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最后又為手的動作導航。
在平面連桿機構教學時。當介紹了平面連桿機構的三種基本類型,即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后,首先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自制的不同長度的桿件組合成各種連桿機構,抓住“曲柄”、“搖桿”的區別,這樣就為如何判別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作了很好的動態補充,使學生在直觀印象中掌握了要點。然后我又以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一些例子來給學生加深印象,如載重汽車的瞇斗機構、慣性篩機構、港口起,吊車、縫紉機踏板機構、腳踏自行車時的曲柄搖桿機構等等。通過這樣的講解,直接地啟發引導學生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使之從事物的表象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而由具體抽象引出概念,從而達到理解教材。
四、提倡學生質疑注異,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思維能力是指善于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研究面臨的事實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解釋這些事實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結論的一種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通過學習來認識科學本質,掌握學習方法,訓練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技校、職高學生由于受知識的局限,存在一些思維弱點。如,大多數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方式懶惰,對知識的掌握主要靠死記硬背和粗淺的理解,不能進行舉一反三的運用并作進一步的發揮創造。因此,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提出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多方面的思維解決問題,尤為重要。
在螺旋傳動的應用形式教學中,螺桿(或螺母)的移動方向可用左、右手法則來判定:“左旋螺桿(或螺母)個左手,右旋螺桿(或螺母)伸右手,并半握拳,四指順著螺桿(或螺母)的旋轉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為螺桿(或螺母)的移動方向。”在充分理解了這一法則后,引導學生對此論述產生如下質疑:“若螺桿原地旋轉,螺母移動時,螺母的移動方向是否還遵循上述原則?”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面對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大膽的討論,并通過圖示及實驗分析、驗證。通過討論學生很快得出:“螺母的移動方向是與大拇指指向相反的方向”。部分學生還進而得出這樣的同理推論:“當螺母原地旋轉,螺桿移動時,與大拇指指向相反方向,即為螺桿的移動方向。而上述左、右手法則只用于螺桿(或螺母)既旋轉又移動時的判定”。在分析運用過程中,學生真正達到了對其所學知識熟練運用的階段。學生在對知識質疑求異過程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學會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思維、創新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提高。第一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