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護理學的畢業論文:頭外傷患者的心理護理討論
目的探討頭外傷患者急診應激反應的心理護理。方法采取的心理護理措施有:語言護理,清創前的準備,觀察病情和遵醫囑對癥處理。結果通過以上心理護理及一般外科急診護理,消除了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緒,預防了應激反應的惡化,甚至減除應激反應,收效顯著。結論對頭外傷應激反應患者采取恰當的心理護理臨床效果滿意。
【關鍵詞】損傷;應激;反應;心理護理
頭外損傷是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引起顱骨及腦組織的損傷j.我科xx年12月至xx年8月共收治150例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除按一般外科急診護理常規護理外,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減輕了患者的應激反應,取得了比較滿意的心理護理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
我科自xx年12月至xx年8月急診外科收治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150例,其中男1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26.7歲。
2、心理護理體會
2.1心理狀態意外的傷害是強烈的情緒刺激的主要來源。有的人遇事患得患失,因此當意外的傷害出現后,表現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坐臥不寧,夜間做夢,意外事故反復再現。看到手術器械好象邁人生死關,害怕疼痛,怕麻醉意外,怕留后遺癥,怕失去記憶能力影響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接受治療時往往不能很好配合。由于病情較重,患者安全感不足,害怕醫護人員不重視自己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威脅,所以患者會自己強化自己的病情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有關護理學的畢業論文
2.2語言護理傾聽、支持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保證首先是傾聽,鼓勵患者無顧慮的訴說,例如,有的患者劃傷一個小刀口,卻因流血過多大叫“救命”,此時,不要終止其訴說而要鼓勵患者繼續訴說。
其次是支持,對患者的訴說不加評判地接受和設身處地地理解,強調經過適當的步驟可以好轉,如實告訴患者是由于頭皮血管豐富導致流血過多,只要堅持每天換藥,一般傷口7~12d可以拆線愈合,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最后是保證,即在醫生認真檢查或拍片后,配合醫生以明確肯定的語氣,作出適當的保證,還可用移意法與患者談論親人、朋友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護理人員態度和藹可親,使用誠懇的語言,平緩的語調,邊清創、包扎,或在縫合傷口時配合語言護理,科學的講解患者最關心的傷口愈合與預后功能恢復問題。使患者減輕心理壓力。
2.2清創前的準備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同時還具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出血、疼痛、腫脹等功能性癥狀。應激時患者易出現低血糖,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清創前給予患者溫鹽水250~500mnl飲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或直接給予10%葡萄糖水,或5%葡萄糖水,或5%糖鹽水250~500ml,一次飲服完或分次飲服,一方面可增加患者的血容量,幫助加強血液循環,升高血壓,對抗低血糖的癥狀減輕應激反應。另一方面,飲水的過程分散了患者對疼痛和頭部傷口的注意力,緩解了其恐懼、焦慮的情緒,有助于減輕應激反應。
2.3病情觀察和對癥處理頭外傷首要的治療原則是清創、包扎、止血或傷口縫合,對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除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外,還要注意應激反應在全身的表現。因為極少數患者體質虛弱,過度應激有可能出現全身發紺、出冷汗、虛脫、呼吸困難而致循環系統功能異常和呼吸系統功能異常。出現以上較嚴重癥狀時應及時報告醫生,遵醫囑對癥處理使患者的焦慮得以緩解。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升壓藥和其他搶救措施。待癥狀緩解,病情穩定后酌情配合語言護理,行為放松療法等心理護理措施,提高患者對應激反應的承受能力。
2.4醫療環境對患者的影響保持換藥室的整齊、清潔、安靜,光線柔和,通風良好,維持適當的溫濕度,可幫助患者減少恐懼感和緊張感。加上各項護理操作熟練、準確,能讓患者認識到醫生、護士是負責的,從而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從而增強信心,消除緊張情緒,達到減緩應激反應的作用。同時,給患者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使家屬心理平靜,可以避免或消除患者家屬存在的不良情緒影響而加重患者的應激反應。
3、總結
整體護理觀把服務的患者視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發展的人,而給予適合不同個體需要的護理。對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重視心理護理,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能更為有效的促進患者的康復。現代心身醫學研究發現,軀體疾病導致的情緒障礙,可以加重病情或使疾病長久不愈,同時不良的認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恐懼、焦慮、悲傷、痛苦、憤怒等負性情緒的長期作用也可引起機體的不良反應和引發疾病。心理護理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護理對象進行科學的心理評估,采用恰當的心理護理措施,改變護理對象的不良認知,改善情緒狀態,轉變不健康的行為方式,與軀體護理相輔相成,促進護理對象的整體康復,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價值,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措施。頭外傷有應激反應的患者,除遵循急診外科的一般護理常規外,應用心理護理措施在時間上和順序上要具有靈活性,并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