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獻檢索課教學探索分析
我們在每一章節講完后,都布置適量的實習作業。所出習題的內容力求切合學生的專業實際,也就是說,是學生在自學和從事早期研究中經常會遇到的,或是在今后工作中很可能會遇到的。這樣,學生才會對這些習題產生興趣[3],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實習地點“手檢”安排在院資料室,“機檢”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或學生寢室(河南大學校園網已連接到學生宿舍,學生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查檢資料)。通過實踐,使學生在原始工具書的查閱過程中,在計算機的檢索過程中,不斷地學到新知識,提高獨立獲取與利用各類文獻信息的能力。
4、 “機檢”與“手檢”相結合
如今,大型中文數據庫不斷涌現,因特網上的資源日益豐富,學生對其使用也隨之頻繁。文檢課必須增加利用網上資源的內容。介紹網上免費資源,推薦專業數據庫,普及查新檢索知識等,使高校文檢課既不丟棄傳統專業內容的精髓,又使課程內容時新化、實用化,以貼近學生的現實需求[4]。例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數據庫,是網上檢索國內人文社科類信息的主要檢索工具。從xx年開始,河南大學通過校園網可以查到該數據庫的全部論文。在介紹數據庫時,筆者把它作為重點,從檢索步驟到目錄范圍選擇、從時間限制到期刊范圍控制、從初級檢索到高級檢索,都一一進行演示。對各個檢索項都舉例說明,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該數據庫的使用方法。還根據檢索實踐,對該數據庫中亟待改進的問題也給學生說明。另外如《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中國人民大學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四部叢刊》電子版、《國學寶典(v7.0版)》、中國數圖電子圖書等,也一一介紹給學生。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還要糾正那些以為在計算機里什么都可以查到,手工檢索已經過時的想法。要使學生認識到,就數據庫的品種、數量和網上資源的現狀而言,在社會科學領域,計算機檢索還未能達到取代手工檢索的程度。有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目前尚未制成光盤或尚未上網,只能通過手工檢索獲取。檢索工具書如反映古籍版本的《中國善本書提要》、反映民國時期中文圖書概貌的《民國時期總書目》、反映文學研究成果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查考古代人物信息的《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介紹近現代報刊資料的《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參考工具書如用以記錄普通話語匯為主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概述一切門類知識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目前還沒有看到電子版。
另外,還需要給學生講明紙質版與電子版工具書的聯系與區別。計算機檢索的前提條件是將文獻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如《漢語大詞典》目前雖有光盤版,但光盤版與紙質版還是有不小的差別,光盤1.0版只是紙質版的骨架而已。在論文中引用《漢語大詞典》時,還是應以紙質版為據,不能輕信光盤版[5]。因此,今天的大學生,應同時會用“機檢”和“手檢”,才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5、 運用課件與師生互動相結合
文檢課除了給學生傳授文獻的基本知識外,還需要介紹大量的專業性工具書。這些工具書除了常用的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接觸過。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授課,學生印象膚淺。如果教師將教案制作成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俱佳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利用多媒體這種靈活生動的現代化教學手段[6],清晰系統地將各種工具書的圖片、各章節的要點、難點以及實踐環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提綱挈領地予以演示,必能提升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好的課件圖文并茂,生動真切,學生身臨其境,必然激發學習熱情。
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并不影響師生互動。如講課前提問上一次布置的思考題或作業題,引導學生答辯,這樣有利于督促學生完成作業,也便于考察學生的實際能力。再如講過書目、索引這些基本的檢索工具書之后,布置期末考查作業。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運用學過的文獻檢索方法,整理撰寫一篇綜述文章。這是對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提高科學思辨能力,把握課題研究成果,嘗試科研論文寫作的綜合性考查[7]。對于學生來說,撰寫綜述類文章有一定的難度。為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筆者首先在課堂上就綜述的定義、起源與發展、基本要素、基本特點、作用、結構、參考文獻標引規范、寫作步驟、注意事項等,一一作詳細講解。最后把往屆學生學過文檢課后,在考查作業的基礎上,整理發表的綜述文章當做范文提供出來,并鼓勵學生寫好后投稿,學生躍躍欲試。在選題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自主確定。建議把選題和自己的畢業論文聯系起來考慮,作為撰寫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這期間學生可以通過郵箱、短信、電話、面談等方式與教師溝通,商討選題的可行性。在課題檢索階段,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檢索情況,酌情對其檢索策略以及檢索方法等作出必要的指導。通過反復交流互動,多數學生在收集資料、綜合分析文獻和文字表達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能夠寫出較規范的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