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景觀的科學與藝術
所以當你看到景觀的時候,看到任何景觀中任何一種元素的時候,它實際上都是在講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不是和諧。
(3)第三層含義:景觀是具有結構和功能的系統。
在這個層次上,它與人的情感是沒有關系的,而外在于人情感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系統,人是更客觀地站在一個與之完全沒有關系的角度去研究景觀,所以景觀就變成科學的研究對象。一塊土地,當你和它沒有關系時,那你的研究是科學家的研究。但
如果你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學家的研究態度了,因為這塊土地已經和你的切身利益發生關系了,就不是科學了。一塊土地有動物的棲息地,有動物的遷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態的、生物的方法來觀察、模擬,來了解這個景觀的系統。一門學科叫“景觀學”,實際上是用科學方法研究景觀系統,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4)第四層含義:景觀是“符號”。
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有其背后的含義。景觀是關于自然與人類歷史的書。皖南民居的路、亭子、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都在講述著今天和昨天的故事。比如亭子,當地叫做水口亭,在村莊的水口,這就說明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這個地方很關鍵,決定當地人的生老病死和財富,這個亭子就告訴你這塊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說,這個牌坊叫貞節牌坊,那個叫忠孝或仁義牌坊等等。貞節牌坊講的就是一個少婦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這種對貞節的樹碑立傳就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忠孝坊是歌頌孝道的,講的是一個兒子當他的父母還活著的時候是不離開家的,這就是一種價值觀。
華北平原上,哪怕是一條淺溝、一個土堆,都在講述著歷史。城墻、烽火臺,曾經是金戈鐵馬,烽火燎原。這些現在看來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跡,都在講述著非常生動壯闊的故事。北方地區有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說法,一條走了兩千多年的路,變成了河,那么這條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趙武靈王攻打秦國時用過的古道,千軍萬馬曾從這走過。一條淺淺的古道或淺溝,充滿了含義。所以,景觀是有含義的符號,需要我們去讀。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最早的文字也來源于景觀。山的象形字直接 來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來源于水。云南麗江納西族文字中水的寫法和漢族的是不一樣的,漢字的水是在一條曲線兩側各有兩點,而納西族文字中的水則是在這條曲線的端點還有一個圈。我的理解是:因為納西族居住在云南
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態跟長江和黃河是不一樣的:玉龍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來,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滲到河灘底下去了,然后水經過河灘在十幾里外的地方又冒出來,這個水就叫潭,有黑龍潭或白龍潭。這些水你是看得見它從哪里來的,是有源頭的。但是我們的長江或黃河一帶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沒有源頭的,雖然說源頭在昆侖山,但當時誰也沒到過昆侖山。這就是景觀的小同導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語言也是從景觀來的。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實際上是說我們的古代文字是閱讀了黃河、洛河,閱讀了來自水中的龜背的紋理來解讀、預測事物的變化。這些都是符號,都在講述著故事,興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說當你看到景觀和景觀中的元素的時候,哪怕是一棵樹,也要認真地閱讀它、理解它。比如說,這棵樹長彎了,為什么長彎了,因為風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為光照的不均衡;如果這棵樹上布滿了傷痕,為什么有傷痕它在講述曾經被火燒了或是什么。所以如果到頤和園去,你可以看到那里的柏樹都是傷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側,許多古柏都是沒有皮的,為什么?都是給八國聯軍燒的,所以沒有皮了。這些樹講述了歷史,充滿了含義。
人類最偉大的景觀創造莫過于城市。一個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組成的社區,他們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生活在一起,有時互助互愛,有時嫉妒有加,憎恨之極,以致于你死我活。有時為了交流,他們修池道,掘運河;有時卻為了隔離,壘城墻,設陷阱。我們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墻,有陷阱。同樣的愛和恨也表現在人類對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態度上。恨之切切,人類把野獸、洪水視為共同的敵人,所以稱之為洪水猛獸,因此筑高墻藩籬以拒之;愛之殷殷,人們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動物園、植物園,又表觀了人類對自然的愛。人類所有這些復雜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寫在大地上,刻寫在某塊被稱為城市的地方,這就是城市景觀。所以說,景觀需要人們去讀,去品味,去體驗,正如讀一首詩,品味一幅畫,體驗過去和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