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方繪畫美學和哲學的異同
他們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此外,他們還注重發現審美對象的超驗品性,并常常將這種品性與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聯系起來。基于這樣的觀點,達·芬奇將畫面中各種人物的關系整體和諧地統一于畫面,遵循著同樣秩序感,和秩序感中的變化。而他的成功之處在于,分析了每個人的內心,從內心到動作,再和畫面構圖緊密結合,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做出一種在構圖上緊湊、嚴密的設計。耶穌和十三使徒,按照一種經過長期深思得出的結論和各自的位置和動作,被安排在畫面上最合適的地方。換言之,中國的審美和諧是偏向“心理”的,而西方的審美和諧是偏向“物理”的。這就是中西古代審美理想的共同點和差異點。而中西的古典藝術家們在實現上述理想的藝術創作中,在各自民族歷史文化的語境中,又形成了各自的創作觀念和藝術思維特征。
從美學品格和審美經驗的角度來看,西方是“畫”的故鄉,中國是“詩”的國度。比較之下,“畫”顯然是視覺的、靜態的,而“詩”則是情感的、動態的。如果說中國繪畫往往是通過引導觀者視線游動而表現的,是故事的審美詩情,那么西方繪畫則是通過在空間形式中融入時間因素而再現的,是事件的事實過程。
中西古典繪畫都追求和諧美,但和諧美的內涵是不同的。“無論是儒家所追求的情與理的統一,還是道家所向往的心與物的統一,都主要是一種心理的和諧,而不是物理的和諧。這種和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依賴審美對象的物質結構,但更為重要的是取決于審美主體的心理結構。”與西方繪畫藝術所追求的物理和諧不同,西方古典繪畫追求的是主客合一的心理和諧。這種區別是由中西方人不同的哲學觀念所決定的。
上文是中西方繪畫美學和哲學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