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范文:中外分治的差異分析
所謂歷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運動發展過程。而我們研究的歷史往往是指人類社會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即在已有的社會中自然與人相互之間發生運動發展的過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的存在,就注定有信息與信息之間的傳播,這種有效地傳播我們可以理解為新聞傳播。而新聞傳播的方式和過程往往在時間的洗禮中構成了新聞史和新聞學。事實上,新聞史完整的說應該是新聞學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新聞學誕生以來,新聞史就伴隨著新聞學的發展而記錄著,所以常常可以單列研究。作為如此重要的新聞歷史,研究新聞歷史體系科學的組成是當下緊迫的主題。具體而言,當今時代期待著一種全新的新聞史研究范式,這既是新聞事業跨世紀發展的要求,又是健全,完善新聞學學科體系的需要。
四種模式
對于外國新聞史的研究,即存在國別史,又包含了地區史;既有專門史,又有綜合新聞史。總的來說,學術界對外國新聞史的研究,大體可以有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a國新聞史+b國新聞史+c國新聞史+d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這一模式緣起于日本學者小野秀雄所著的《內外新聞史》(中國臺灣譯本名為《中外新聞史》)。中國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李瞻的《世界新聞史》的本例,就是來源于小野秀雄。大陸學者陶涵主編的《世界十國新聞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輯的《七國傳播事業》等,從其內容、體例上看,均應屬于這一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各國報紙史+各國廣播史+各國電視史+各國通訊社史=外國新聞史。此種模式實際是地區新聞史研究。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張隆棟、傅顯明主編的《外國新聞事業史綱要》、梁洪浩主編的《外國新聞史》和張允若、高寧遠所著的《外國新聞事業史新編》等。
第三種模式是專門史研究。如苑子熙著的《外國廣播電視事業史簡編》、國際廣播電臺研究室編輯的《世界廣播電視:變革和發展》、徐耀魁主編的《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和王泰玄的《西方著名報紙概要》等。
第四種模式是國別史研究。這一研究主要表現為對外國研究成果的翻譯,國人自己獨著的較少。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日本山本文雄等著物《日本大眾傳播工具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國埃德溫·埃默里等著的《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年)及劉有源著的《美國新聞事業概況》等。
中外分治的基本格局
新聞史研究中外分治的基本格局,是由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在既有的條件之下,這一研究格局有力地促進了新聞史學的深度發掘,至少表現出其獨有的三大長處:
第一,中外分治的研究格局,特別是“a國新聞史+b國新聞史+c國新聞史+d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的研究模式,有利于逐一理清各個主要國家新聞傳播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因為在陳述各個國家新聞史時,不必過多地顧及與此相關的其他國家的橫向聯系及其相互影響,因而能夠集中精力于該國新聞歷史的探討。特別是在對本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新聞傳播接觸不多、了解不深的情況下,逐個地研究個別主要國家的新聞歷史,可以說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以此為基礎,才談得上對世界新聞傳播全局的綜合研究。
第二,在理清各主要國家新聞傳播產生、發展、演變脈絡的基礎之上,研究者們才能深入地分析、把握支配各主要國家新聞傳播演進的特殊規律。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政治經濟制度諸因素的差異,各個國家的新聞傳播不僅表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而且在媒介的功能、支作及新聞工作者的活動空間,甚至在新聞傳播演變的途徑上,也大不相同。那么是什么決定了各個不同國家新聞傳播的種種差別?其原因當然應該從各個不同國家新聞歷史本身去尋找。
第三,中外分治的新聞史研究格局,還有利于在國別史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新聞歷史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如前所述,由于每個國家所置身的地理與歷史文化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的不同,每個國家新聞傳播發展、演變的道路也大不一樣。那么,各個國家新聞傳播歷史的獨特性何在?為什么又會產生這些獨特性?這些問題,僅僅通過單一國家新聞歷史的了解,是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的。只有把相關的國家放在共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作綜合的比較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而比較研究的前提,是對比較對象歷史與現實的全面把握。這一前提正是通過國別史、地區史研究的展開,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