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范文:東西方思維方式分析
這本書開始講“目前中國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是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你現在不是參加廣交會嗎?必須注意要通過你的行為表明你是堅決擁護文化大革命的,這樣你就被列為廣交會組委會里的國際友人,就能財源滾滾。你千萬不要以為價格和質量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算政治帳。”
接下來的一段是指點你應當如何表現。“第一,你到了廣州以后,無論多晚,都應該告訴組委會,說我已經到達了,而且要表達這樣的愿望,就是非常愿意欣賞樣板戲,尤其是《紅燈記》,麻煩你們千萬給我安排一場。第二,手提包里要放《毛主席語錄》,而且跟中方談判的時候,拉開提包的時候要輕輕地、似乎不經意地把語錄亮出來,讓中方的主人看到以后再把提包拉上。第三,必須佩戴上毛主席像章。中國大使館正在廣泛散發,完全可以免費領到。”最后的結論是:“這一切是絕對重要的原則,對于我們來說只是達到目的手段。”
現在有不少人常常講緣份,但“緣”這個字在外文中是翻譯不出來的。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則不同,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各個局部。中西醫在哲學思想上是不同的。
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例如中方代表團到了德國以后,德國接待的主人問今天晚上你們喜歡吃西餐,還是去中餐館吃中餐?我方的答復往往是“隨便”或“客隨主便”。翻譯成英文是“uptoyou”,德文是“wiesiewollen”。他們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隨便”這個詞就頭疼,不好操作。我們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
反過來看,歐洲的代表才到中國,你問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愿望。中國人較少表示個人愿望。比如對方問各位想喝什么?團長若說喝茶(tea),后面幾位團員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個說tea,就tea、tea、tea......全tea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中國人在哲學上強調“天人合一”、“和為貴”、“求同存異”或者“求大同存小異”,而西方人主張“標新立異”。
我們在感謝對方時往往是“你們的國家很美麗,人民很友好,接待很周到”這樣幾句話。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來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么都是這幾句呢?當一個代表團臨走時說了三句話以后,又說想提點建議,接待人員馬上很認真地聽。代表團說:“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條希望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都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表示能做到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也知道你們喜歡什么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我在盧森堡當大使的時候,正好國內送來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我怕他們看不懂,就把故事梗概先譯成了外文,預先發給他們看,放映前又請人專門做了介紹。我覺得他們一定能看懂了。放映結束后,搞了一個招待會。我就問他們看懂了沒有,他們說看懂了,但看得很累。我說為什么?他們說十八里相送,祝英臺用那么多的暗示來表達愛情,為什么不直接了當地說一句“iloveyou”呢?他們說故事的年代、情節與《傲慢和偏見》基本上一樣,而伊麗莎白和達西可不是用這種表達方式。我說這是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你們認為外露是美。而中國人以含蓄為美,他說他不能理解。第五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而他們則表現為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在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體會,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有很大的區別。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了我國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情誼。我們不是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在德國很淡漠,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德國人不會很激動。而我們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落葉歸根等等,本鄉本土觀念很強,這些都跟我們的社會有關,帶有濃厚的情感。這種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現得很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