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畢業論文范文:政治學研究的層次與視野分析
就科學研究而言,政治學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但過于強調政治學研究的頂層設計功能和理論指導作用有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終極理論”或者“宏大命題”的徘徊,絕非科學研究者所愿,更無益于政治學術的發展。與自然科學,乃至一些社會科學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相比,政治學研究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政治問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關聯性。世界原本沒有“政治”,政治是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在原有領域得不到解決而集中轉化到政治領域中來的。政治問題涉及面廣、關聯因素多,尤其是在面對政治體制改革這類重大問題時,需要的是對相關問題進行窮盡式的研究與認識,而這往往超出政治研究者的能力范圍之外。其次,從研究對象角度看,作為政治學研究對象的政治問題的重復性差。科學研究需要研究對象具有穩定性和重復性特征,而這恰是社會政治現象所缺乏的。自然科學可以通過重復的實驗認識研究對象,社會科學就沒有那樣幸運了。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往往不會重復出現或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再現。研究對象的單一性、易逝性,導致政治學研究實際上往往缺乏明確的、穩定的研究對象,因此其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勢必大打折扣。
從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角度看,政治科學研究的基礎工作,抑或說,政治科學研究者的基本功是還原生活、“復制現場”,通過大量的經驗性研究、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在觀念中重建政治實踐、政治發展的“現場”,“再現”政治實踐和發展過程,一如刑事偵查中的“重構現場”。而政治學者要具備這樣的能力,能夠接近原來形態地還原生活、“復制現場”,則需要深厚的社會經驗和經歷,而深厚經驗與經歷的獲得則需要長期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需要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與感悟。而這又有賴于政治學者長期艱苦的調查研究的實踐磨練,需要政治學者貼近社會、貼近實踐、貼近群眾。
要處理好“政治語言”和“學術語言”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總結當代中國政治的實踐經驗,推動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還必須遵守嚴格的學術規范。政治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有其特定的研究范疇、研究方法和概念體系。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雖然是以中國政治為特定研究對象,但既然是研究政治現象,就必須遵守政治學的通行范式,符合政治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科規范,參與國際政治學界的對話與交流。
這就涉及學術發現和理論成果的表述問題,科學嚴謹的表述不僅有助于深化對研究對象的了解,還有利于國內外同行之間溝通和理解的達成。在此問題上,中國政治學者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要處理好“政治語言”和“學術語言”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我們既不能完全套用西方政治學的分析工具和概念體系,來描述和解釋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變化,也不能以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路徑的“特殊性”和奪取政治理論的話語權為由,空泛地論說 “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作為專業的政治學研究者,我們的主要任務應是秉持科學理性的原則,運用符合政治學規范的學術語言和方法,對來源于政治實踐和政治文本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解讀和轉換,以達到認識和理解政治現實,揭示政治發展規律的目的。因此,中國政治理論體系的特色應該自然地體現在運用規范學術語言所概括出來的中國政治發展條件和實踐內容的特點上,而不是理論和語言本身的標新立異和獨樹一幟。否則,徒有構建中國話語的美好愿望和理論想象。此外,我們也應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外政治科學,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中國的發展不能離開世界,中國的發展也沒有離開世界。中國的政治發展既有個性、特殊性,也有共性和普遍性,我們不能滿足于自說自話,更沒有自我陶醉的理由。吸收國外政治科學的有益營養,掌握和借鑒國外政治科學的觀念工具,不僅有益于中國政治科學的發展,也有利于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和對話,促進國際學術界對中國政治的了解。
近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為中國政治學研究者提供了廣袤而肥沃的研究土壤和極具挑戰的研究課題。政治學研究的層次與視野同時過于廣闊的研究空間也不免使人有眼花繚亂之感。對此,我以為,我們不妨從政治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做起,從全面觀察和厘清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事實入手,進而探索其中的經驗與規律,逐步深化對中國政治的認識和理解,增進相關的知識積累,促進學科的發展。這既是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代中國政治學學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