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三、重視人格培養,發揮古代文學的人文精神
近年來,受市場經濟全球化、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大眾娛樂消費文化急劇膨脹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等在內的人文學科受到嚴重沖擊,漸次退出社會需求的主流地位,甚至出現邊緣化的危機。與此同時,經濟大潮、文化危機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價值迷茫、精神空虛、心靈浮躁等現實問題,民族高校的學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困惑。作為蘊涵豐富精神內涵與情感體驗的古代文學,應該充分發揮其美育與德育作用,將文化感知、情感體驗、境界提升等人文精神融貫到文學史的講解過程中,從而在精神層面起到現實的引導作用。這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從內部激發古代文學學科活力的有效途徑。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歷史思考、心靈感悟、價值思索、人生智慧等精神理念對當代的大學生有著現實的教育、啟發和借鑒意義。所謂文學即人學。在以歷史背景為依托的前提下,古代文學作品最終向后人展現的是文人的價值取向、心靈歷程、人生追求等內心情感世界。盡管古今時境不同,但對于生存價值與人生意義的追尋卻是人類共同的精神皈依。文人們創作品味的界定往往取決于他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思想境界,并由此呈現出光耀千古的個性風采。為理想而殉身的屈原為我們留下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以他淡定平和的心態,在與自然界相親相合之中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狂放中不失天真的的李白在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打擊后,依然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豪邁之音;被封建社會遺棄的落拓詞人柳永,毅然以“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人生宣言昭示后人,其理路與現代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說法如出一轍;歷經人生坎坷險些失去生命的一代文豪蘇軾,在面臨人生坎坷挫折與困境時,永遠都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態,直面人生的風風雨雨。被貶嶺南,他卻高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歷經自然界的生死榮枯,他并沒有象大多數文士那樣流露傷春悲秋的感傷情懷,而是以“花退殘紅青杏小”、“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生命力量取代了毫無意義的無聲嘆息;當和親人長時間離別不能相見時,蘇軾卻能夠超越一己之感傷,而上升到對人類普遍情感的哲理性思考,從而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消解了后人內心中的離別感傷。應該說蘇軾以其隨緣自適、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人格精神戰勝了人生中的挫折與困境,而這正是感發后人的生命力量所在。有鑒于此,教師在因循文學史客觀發展線索的基礎之上,對作家作品的解讀應該著重于對這種生命力量的傳達,讓學生本著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的目的走入到作品中,在感悟生命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生存智慧,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中,民族高校的的大學生和其他綜合性高校的學生一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外,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無疑是破解人生種種難題的制勝法寶。而古代文學中蘊藏的文人的精神境界與人生態度,則為大學生在氣質品格的塑造,自我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生智慧的積累等方面會起到積極有效的現實引導作用。
四、力求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通識教育培養的基礎之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最終目標。在競爭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民族高校的大學生也和其他高校的學生一樣站在同一起點上,共同接受社會的考驗。因此,具備實際的應用能力也是民族高校古代文學專業所要思考和面臨的根本問題。所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無外乎表現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即表達、寫作、理解、溝通等與社會要求相關的層面。當下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民族高校的學生缺乏漢語言的表達、理解和書寫能力,當面對社會的公平競爭和選擇時,必然會承受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有鑒于此,古代文學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思考能力、文化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同時,也應該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知古通今、古為今用,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筆者認為古代文學的實際應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寫作水平不論是表達還是寫作,都需要擁有豐富的語言材料,而古代詩詞散文中的一些優美語句、經典句意都會成為學生藉以表達的豐富語匯。如表達友情時,就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表達愛情的詞句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民歌《上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等;表達親情的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等等;表達時間易逝,光陰不再的詩句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園》)等等。此外,諸如“博觀而約取,后積而薄發”(蘇軾《送張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李白《長歌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等具有人生啟示作用的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除了這些警句外,象“雨雪霏霏”、“綠肥紅瘦”、“驟雨初歇”、“山抹微云”、“金風玉露”、“煙柳畫橋”、“綠楊芳草”、“紅藕香殘”等等以寫景狀物來表達內心情感的優美詞句俯仰皆是,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審美感受,同時也成為啟發創作靈感,豐富藝術表現力的絕佳語言材料。學生通過理解背誦,不僅可以增加文學素養,積累文化底蘊,而且在表達和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大大提高了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具有積極的現實應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