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畢業論文范文:20世紀語言學的發展
"面向理論"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反,理性主義認為人的知識除了經驗成分之外還有先驗的部分,人們行為背后還有心理活動。語言反映人類心理,人的語言能力是天賦的。在這種語言學者看來,經驗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就語言來說,一個人說出的一段話可能含有語病,這雖然是客觀存在,但卻不是語言的成分。這種語言學的代表人物喬姆期基(chomsky)堅定地認為[10~13]:人的語言能力是天賦的,是動物界所沒有的。兒童獲得語言不是靠模仿,而是靠一種先天的遺傳機制。這種機制是潛在的,在一定的年齡段內受到社會環境的"激發",可以在短短幾年(3~5年)內掌握一種語言,理解或說出他從未經驗過的句子。
1.2 歸納法和演繹法
"面向經驗"的語言學只承認經驗,否認理性,這就必然導致在其研究中采用歸納法。這類語言學家的工作程序是"收集語料"--按一定方法或步驟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出組織規劃"。他們所創造出的一系列分析方法使語言研究的科學性得到很大提高,其主要的分析方法:分布分析法、替換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這些方法是為了從一定數量的語料中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步驟,一步一步地得出語言的成分和結構,因此被稱為"發現程序"。
"面向理論"的語言學反對上述作法。他們認為歸納法雖然可以解決語言分析中的部分問題,但存在重大缺陷。對事實簡單地分類,歸納還算不上科學研究,科學不能只是簡單地描寫事實,而應當提示隱藏在事實后面的規律。語言素材是無限的,不可能窮盡收集。一個人收集的語料再多,對于無限的話語來說也是有限的。從有限的語料中歸納出的規律難免會有重大遺漏,不能代表語言的全貌。
這一類語言學家認為[14],對于像語言這種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現象來說,研究的過程應當是在觀察有限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假設,然后根據新的觀察對假設進行驗證,提出新的假設。這種"假設--修正--再假設--再修正"的方法就是自然科學界常用的演繹法。中醫關于人體經絡的理論是這方面的一個范例。中醫通過對人體體外各種表征的觀察,推論出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現代醫學已在揭示經絡系統的實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程。
喬姆斯基推崇演繹法,他認為[12~13]語言能力是大腦的機能,對它的研究只能在有限觀察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規則系統,然后給它輸入一定的材料,看它能否通過規則的演算生成無限多合格的句子,如果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就要再對規則系統進行修改,直至完善。
1.3 描寫性和解釋性
就性質來說,"面向經驗"的語言學是描寫性的,"面向理論"的語言學是解釋性的。
"面向經驗"的語言學致力于對語言成分和結構原原本本詳盡準確地描寫。一旦達到了這個目的,對于這類語言學家來說,就完成了任務。這類語言學的代表,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因此被稱為"描寫學派"。[15]
"面向理論"的語言學所追求的是對人類模糊的語言直覺(語感)的明確的說明和解釋。他們認為,每個正常人對自己的母語的語言直覺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模糊的。例如一個人能夠辯別母語中哪些句子是正確的,哪些句子是不正確的,但卻不一定能說出為什么來。語言學就應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繹系統來明確說明、解釋這種模糊的語言直覺。
1.4 語言行為和語言能力
"面向經驗"的語言學研究的是人類外在的語言表現,他們收集的語料是人們運用語言的結果,因此,他們研究的是人們運用語言的行為,所提示的是人類語言行為的結構和規律。
"面向理論"的語言學研究的是人的語言能力。所謂語言能力,是指人腦中內化了的語言知識,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同語言直覺一樣,人們往往不能清楚地認識它、說明它。"面向理論"的語言學是要通過研究、說明人類這種內在的語言能力來提示作為語言行為的基礎的心理本質。
1.5 具體的和普通的
"面向經驗"的語言學以收集語言素材為研究的出發點,而語言素材總是來自于具體語言的,因此,這種語言學都是研究具體語言的,提示具體語言的結構特點,描寫具體語言的面貌。
"面向理論"的語言學認為世界上人類的語言雖然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但是不同的語言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這些共同的特征叫語言普通特征,普遍特征才是語言的本質特征。"面向理論"的語言學是研究人類語言普遍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