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傳統建筑與土木的關系
論文摘要: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中國傳統建筑源遠流長、自成一體,并在幾千年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廣泛影響其他國家。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為材”的中國傳統建筑。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傳統建筑的“親地”傾向與“戀木”情結;同時從結構工程技術的角度出發簡述中華傳統建筑的優越之處,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建筑,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中國建筑。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材料選擇;土木結構;群體組合;斗拱
一、概述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明。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筑體系。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它創造出許多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建筑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極其重要的標志,往往偉大的文明都伴隨著偉大的建筑。如我們所熟知的雄偉古老的中國長城、方正高聳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靜穆的希臘帕提儂神廟、清麗純美的印度泰姬陵等。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筑,將木材這一主要結構材料的性能充分發揮和運用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在許多方面可以與現代建筑將鋼與混凝土這兩種材料的充分運用相媲美。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的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我國古代匠師們在建筑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并且能夠看到我們現代中國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的不足之處,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中國建筑。
中國建筑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一)發生階段:從原始社會至漢代。木結構建筑技術已日漸完善,并確立自身體系,成為之后xx年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主體構造形式。同時,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筑。秦漢時期,開始出現規模宏大的工程,如秦之上林苑、阿房宮、長城,漢之長樂宮、未央宮等;(二)過渡階段:魏晉南北朝。魏晉為秦漢之余脈,南北朝為隋唐之初始。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筑,云岡、龍門石窟建于此時,敦煌石窟亦始建于此時;(三)成熟階段:隋唐五代宋遼金,中國古代建筑達到頂峰。磚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藝大為提高,建筑構件比例逐步定型。建筑類型完善,規模極恢宏,圖樣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廣泛使用,建筑師成為專門職業。這一階段中隋唐建筑雄偉、簡潔、樸實,兩宋建筑則精巧、繁縟、絢麗;(四)程式階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術達到極至,建筑體系高度標準化、定型化,個體建筑形制凝固,總體設計發達。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無論處于哪個階段,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基本“語匯”都離不開土與木。
二、中國傳統建筑之精神
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如此執著地熱衷于土木結構及其群體組合。梁思成曾指出:“從中國傳統沿用的,土木之功這一詞句作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稱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圍建筑自古以來所采用的主要材料。這是由于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盡的木材,而黃土的本質又適宜于用多種方法(包括經過挖掘的天然土質、曬坯、版筑以及后來燒制的磚、瓦等)建造房屋。這兩種材料之摻合運用對于中國建筑在材料、技術、形式傳統之形成是有重要影響的。”
中國建筑從其起源意義上的材料選擇開始,就走上了土木結構這獨特的文化發展之路。由于中國地大物博,中國建筑的原型可分為“穴居”和“巢居”商大類型。《墨子·辭過》對穴居起源有以下描敘:“古之民未知宮室,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對于巢居起源,在《莊子·盜跖篇》有記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黃土地帶源于穴居的建筑發展,是土木混合結構的主要淵源;而沼澤地帶源于巢居的建筑發展,是穿斗結構的主要淵源。
人類文化史的一條規律告訴我們,人類的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兩者往往是同步對應的。建筑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主要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出現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制約;而生產方式又深受時代、地理與種族因素的影響。中華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的廣闊的亞洲北溫帶區域,這里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植被豐富,為創造無與倫比的農業文明提供優越的條件。以“耕耘為食”的大地文化與“土木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內在的文化對應。中國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質構架是土地和木材,這正是東方大地農耕文化的有力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