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 清華
辯題:
“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更為可取
pk
“寧要小城鎮一間房”的觀念更為可取
辯題解析:“蝸居”、“蟻族”成為最近兩年的流行詞匯,“蝸居”“蟻族”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視,在最近的全國“兩會”上,部分代表提出,作為解決“蟻族”問題的一種方式,“蟻族”應該回到二、三線城市去。而有些“蟻族”卻堅信: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小城鎮一間房。
正方:“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更為可取
正方觀點:支持。愿意留在大城市為一張床而奮斗,說明我們有理想有目標,年輕人的夢想是不容抹殺的。
反方:“寧要小城鎮一間房”的觀念更為可取
反方觀點:支持。即使蝸居在大城鎮,干著一些無法發揮自己價值的工作,也不愿回去二、三線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是虛榮心在作祟,是考慮問題不理智的表現。
中國青年報:可還是有人說“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小城市一間房”啊?
翟振武:這就跟當年上海人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一樣。你看看,浦東現在的房價多高?你擠都擠不進去。
前兩年我們一個博士去了外地一所大學。他去之前,整個學校就20多個博士。學校為吸引人才,就出了個吸引博士的政策,只要是博士畢業到這里工作,一年補助5萬元,連續補5年。那個學校就一下子去了100多個博士。現在博士多了,錢也不夠了,學校就把補貼政策取消了,以后來的博士就沒有補貼。那機會就給我們這學生趕上了。后面的人發現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了,才往這些地方轉移的,但人一多,就不一定有那么好的機會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會發展得很好。一個城市到底有沒有快速發展的前景,這也需要判斷。
中國青年報:對于年輕人來說,最理性的選擇是去哪兒?
翟振武:要去一個完全不發達的地區,風險也比較大,大城市競爭又太激烈。要我說,年輕人要想創業,就去一個經濟比較活躍,但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地方。你找到一個空白點,能體現出自己的優勢,很快就能把這個領域的產業做得很好。
中國青年報:能具體說說嗎?
翟振武:中國發展指數中的教育指數也是一個重要參考。教育反映了人力資本的情況,可以看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要素和資源。我們排出了從 年到XX年的教育指數排名。北京、上海、天津始終是前三,這個不意外。接下來的,你可能就想不到了—是東北。遼寧始終在第四,吉林基本都是六七名。從這個角度,東北等一些地區的城市發展會很有“后勁”。因為城市的發展“后勁”主要靠人才儲備、人口和人力資本狀況,跟教育有密切聯系。沒有高素質的人才,產業怎么升級換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高素質的人,而不是礦山、石油。
中國青年報: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信號,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這個信號是不是可以提醒很多年輕人?
翟振武:城市要是表現出明確的發展前景,年輕人還是會去的。當年深圳要發展起來時,很多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就去了那里。后來還有大批的人去了海南。現在很多城市都發展得很好,像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還有較成熟的,像蘇州、太倉,以及浙江很多地級、縣級市,它們真的很需要人才。
現在我國城市間的交通正在變得極為便利。北京到天津才30分鐘,武廣高鐵也開通了。對于城市來說,交通一方便,城市就能整體地聯系起來。交通、物流、運輸、信息都能互補,這很好,因為城市群的生產效益是很高的。中國現在經濟發展太不平衡了,一定要均衡發展大中小城市。中國未來的希望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城市里。
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更可取(幾個破敵論點)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更可取(立論)辯論—思想-04-21 16:06:05閱讀198評論0字號:大中小大城市和小城鎮只有在同一區域才有可比性大城市:工商業發達,以非農業為主的居住地,它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一般在50——100萬左右小城鎮:在同一區域就大城市而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教育等各方面都相對較落后的地方,他并不是農村,常住人口在XX人以上,10萬人以下觀念: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原因有三:第一:從文字背后的內涵來看,“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是指在一個發展空間發展機會多,但是競爭更加激烈,壓力更大,對人才要求更高的環境中謀求自己的發展,但是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還是選擇了他,堅持留下來了,所以這個觀念本身就是志存高遠,積極向上,勇于拼搏,敢于挑戰的人生態度的體現;“寧要小城鎮一間房的觀念”是指在相對大城市而言發展空間較小,提升平臺較少,信息比較落后,但是比較穩定,競爭也相對較小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這是一種追求輕松自在,壓力更小的生活態度的體現。當然我方不否認這種觀念可取但相對來說“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更可取。第二:從觀念對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體現的是我們不畏艱難困苦,敢于挑戰,對希望的執著,毛主席曾經這樣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中國共產黨正是有這樣一種不放棄絲毫希望,銳意進取的精神觀念才打敗了國民黨八百萬大軍,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后取得了勝利,所以國家更加需要“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第三:從這個觀念對自身發展的層面上來看,大城市走在經濟發展的前端,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很大。“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會使個人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對自身的要求更高,更好的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他要成功,就必須要敢于挑戰,吃苦耐勞,莎士比亞曾經在馬廄里養過馬,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人生態度才使他最后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藝術大師,李嘉誠也正是有這樣一種精神才從一個餐廳服務員成為今天的億萬富翁。所謂態度覺得一切,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當我們開始運用積極的心態并把自己看成成功時,我們就踏上成功之路了”所以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念”背后的內涵還是他對國家和個人的發展促進來看,都比“寧要小城鎮一間房的觀念”更可取
時下就業成為人們熱切討論的話題,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許多大學生堅持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的就業觀。這種就業觀成為諸多多媒體口誅筆伐的重災區,被認為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很多專家也對這種就業觀提出了種種質疑,指出了它的種種弊端。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現象的確存在。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寧愿留在大城市作為漂族,也不愿到小地方去發展,更別說到農村了。在這群人中不乏好高騖遠者,不乏隨波逐流者,但我認為也不乏高瞻遠矚者。很多就業專家提出了治療就業難的良方:大學生要務實,放下清高的臭架子,到基層中去,到農村中去,扎根基層,扎根農村,那里有他們發展的廣闊空間和舞臺,可以成為他們建功立業的起點。我覺得專家和媒體有一面倒的傾向。大學生到基層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不足。
一 、大學生未必是農村必不可少的人才。農村急需要大量適用人才促進農村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人才新農村的建設寸步難行。農村急需大量有用之才, 這里人才的含義很廣泛,不僅僅限于大學生,還包括大量的鄉土人才。鄉土人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的情況了如指掌,能夠因地制宜,找到可行的對策。而大學生雖有激情有抱負,敢闖敢干,但存在實際能力缺乏不足和不夠了解情況的弊端。大學生與鄉土人才相比,大學生未必適合農村發展的需要。
二、大學生未必會有合適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就算大學生是農村所急需的人才,在中國現有的狀況下,也很難保證大學生有合適的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華。因為越落后的地方,越小的地方,人的觀念越落后,在用人上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的不良現象,人與人的背景復雜,裙帶關系嚴重。這些人已經形成一種既得利益集團,他們不愿輕而易舉的把自己的位置讓出。而讓大學生干初中生都能干活,甚至連小學生都能干的活,這樣大學生下基層豈不變成了花架子,好看不中用。這樣的空間和環境決定了大學生的有限發展空間。這豈不是對人才的高消費、對知識的不尊重、對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
當然,大學生在基層,有它的好處。因為農村沒有城市那么大的競爭壓力,農村的環境優美,空氣新鮮,房價相對低廉。相對而言城市人才濟濟,競爭壓力巨大,房價高舉不下,消費奇高,對于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果適應不了激烈的競爭,很可能被大城市所淘汰,淪為城市中的農村人,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但是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幸存下來,前途不可限量。可能平步青云、扶搖直上,成幾何級數增長。但是在大城市起步艱難,在陌生的城市中,要想贏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在城市可以說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它有大發展空間的可能性,也有失敗的可能性。如果能做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度過起步的陣痛期,過后就會是光明的康莊大道,這是以大學生有能力為前提的。
在城市有它的好處也有她的弊端,在農村亦然。因此,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是片面的。對于那些能吃苦耐勞,愿意接受挑戰,有能力的大學生適合在城市發展。對于那些追求安逸舒適生活的大學生比較適合到農村去建功立業。因此,留在大城市還是到基層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關鍵在于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分析、對城市有一個全面的估計,找準自己的定位,到底在城市謀生還是到農村發展,要冷靜的思考,不要聽風就是雨,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斷,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只用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