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
不扶不要從容易被訛詐的角度出發("且不說可不可能被敲詐"),請從醫學的角度出發進行有些狀況不能扶(例如中風,心臟病等),有些狀況不用扶(例如能自己站起)并且不易判斷這個角度將扶這個行為定義為錯誤。
然后進行如果對于倒在道路上的特殊情況進行提醒車輛,報警等合理幫助行為來增加不扶的正義性。
基本可以駁倒一切需要扶的原因。
從扶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只能進行人性的關懷論……但是辯論并不是誰正確就誰贏……想辦法盡量避開醫學上的直擊吧。
關于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問題,縣人力社保局勞動人事仲裁院的呂曉俊和同事以及一位送小孩上學的大姐用行動給出了回答。3月13日早上,他們上班途中看到一位大爺騎電動車摔倒,沒有二話,立即扶起,進行簡單的止血處理,又聯系了老人的家屬,送上救護車后,大家才放心趕去上班。
不論遇沒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每個人在心里肯定都想過這個問題: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您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該出手時當出手
一般人都知道老人是經不起摔的,說明了老人摔倒如果不及時施救,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路遇老人摔倒,及時扶一扶,很有可能就能救人一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所以,路遇老人摔倒,理當該出手時就出手。
但現實中常常會發生意外,就是扶了摔倒的老人后,會受到誤解,甚至會被對方認定是肇事者,從而引發不大不小的麻煩,讓人產生后怕,以至于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但如同烏云遮不住太陽一樣,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做了好事遭受訛詐的事情固然有,但不是主流。因此,在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上,首先的答案是應該扶,但也不要忘記保護自己,以避免意外發生。有另外人在場時,或者有見證人時,一定要請他們留下聯系方式,也可以采用手機錄音、攝像等方式,保留相應的證據,以避免產生麻煩時,能夠減少自己的麻煩,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要有準備。
在社會環境和道德價值觀日趨復雜的今天,我們需要舍生取義的見義勇為,但也許更倡導利人利己的見義智為。(曹建明)
路遇摔倒老人,應該扶
從接受教育開始,我們就被灌輸助人為樂的理念,雷鋒的形象更是人盡皆知深入人心。那么扶起倒地之人,本是舉手之勞,為什么當面對摔倒的老人,我們都不愿再伸出援助之手呢?難道少量的負能量事件就遮蔽了我們的眼睛?當然不能。要知道,人心倒了,可就真的扶不起來了。
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還有我們麗水最美女孩葉霄雯……這些最美麗的人用實際行動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向我們詮釋了愛的意義。我們在感動之余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心存善良、樂于助人,在遇到老人摔倒的時候應該扶而且必須扶。3月13日,呂曉俊等4名人力社保局職工在上班路上遇到一位摔倒受傷的老人,他們毫不猶豫地停下車,幫助老人檢查傷情、聯系家屬。這樣的雷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如果真的遇到利用人們善心騙取利益的行為,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首先,國家法律需要不斷完善,使得好人們在行善的時候既能幫助到他人又可以保護好自己,為好人“撐腰”,讓公眾在伸出道德援手時免除后顧之憂;其次,健全社保體系,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讓每一位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醫,最后,社會大眾媒體應該對此類事件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要人為地放大事件的負面影響。而人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也要學會辨別真偽,在路遇摔倒老人的時候也要注意實際情況,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幫助老人,可以向有關部門求救。(陳麗瑤)
扶起文明向標養育和諧家園
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話題我贊同小品《扶不扶》中的那句話:“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我以為“人心倒了”,倒的不只是“去扶”的人,一定還會倒了“被扶”的人。當然,人心是不容易倒的,但是人心很容易被傷害。
我們知道,因意外倒地的不單是老人,可為何類似的事件都與老人有關?又為何會造成這種“老賴扶”現象?如果設身處地想想,老年人多“缺錢”“缺保障”是其主要原因。而這個“缺錢”“缺保障”,一定還牽扯到兒女的態度與反應。當然,部分老人倚老賣老裝糊涂,謀“錢途”,也是“老賴扶”的另一原因。
我以為,在討論“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時,好像忽視了話題中的當事者“老人”。正因為有了太多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故事,我們才不應該忽視,如何讓更多的老人們也參與進來討論的問題。一起來討論“扶不扶”的因與果,一起來接受“扶與被扶”的正能量。試想,如果沒有某些老人的“老賴扶”,這個話題就不存在了,起碼會少很多“扶不扶”的糾結。
社會的正能量,一定要全社會來弘揚。一定意義上講,我們扶起的是自己、是和諧;我們扶起的是正壓邪、是善抑惡。
人人皆會老,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護體系,是中華大家園人人期盼的美好愿景、是中華所有兒女人人渴望的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