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編者按】沈浩,男,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蕭縣,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干部標兵、全國百名優秀村官、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全國敬業奉獻模范。
尊敬的黨組織: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于安徽省蕭縣圣泉鄉孫秦莊行政村,組織派他到安徽省小崗村掛職鍛煉,任第一書記。2019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沈浩到任后,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里修了路,然后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沈浩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 六年中,真正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他從來不以一個省派干部的姿態去面對村民,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每件事他都身體力行、不辭辛苦。沈浩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過。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從不抱怨,從未退縮,他,經受住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最終實現了為小崗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夙愿。
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里,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么,怕什么,要什么。
為了多做順民心,讓群眾得實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斗。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范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游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里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坦率地說,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為沈浩,為沈浩精神,更為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干部。
作為一名第一書記,我們是黨組織注入農村的新鮮血液,肩上承擔著建設新農村的使命和任務,是農村新的希望和活力。我們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民增收,穩定和促進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等農村基層問題,更為關注和關心。我們要想服務好群眾,就要及時把黨的各種精神傳達到基層,讓農民了解新的精神和動態。
匯報人:
日期
范文二
在觀看完《第一書記》以后,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雖然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但共產黨員優秀的品質不變。
在觀看過程中,我感覺這部電影非常的真實,反映現實的生活。誠如劇中的何冰所言,更多干部下基層完全是為了添一層金,人們變得越來越現實,趨名逐利,想到的更多是個人的發展和前途,此時此刻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均已拋之腦后,有誰會去一個一無是處、沒有一點生氣的一個小農村呢?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沈浩挺身而出,給人們眼前一亮,他敢于擔當、敢于獻身,無私奉獻,心系群眾,一心一意為人民謀福利,真正體現出了共產黨員應有的本色。在遭受村民的不理解時,他只是默默的忍受,因為他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能獲得村民們的肯定;在遭受毆打時,他也只是輕輕說了一句;我是書記,我怎么可能去打別人呢?非常樸實的一句話,但是折射出來的一位共產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
觀看完這部電影以后,內心有許多感觸、震撼、感慨,不禁為之感動。不僅普通群眾需要這樣的黨員,需要這樣的建設者和奉獻者;作為青年黨員,我們更需要像沈浩這樣的同志學習,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干實事,學會奉獻。
范文三
7月,根據小崗村支部書記沈浩同志事跡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已經在全國上映了,我們由單位組織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我做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看完《第一書記》后,心中感慨良多。
從電影中,我們知道沈浩同志原先是省里的一位干部,前程似錦,生活待遇優厚,但是做為下駐基層的選派干部,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省里的優厚生活,來到了鳳陽縣小崗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從那時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崗村的經濟建設工作中,這一干就是六年。
在影片中,導演沒有刻意的去素造人物,也沒有弄的很煽情,電影從一始就沒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以真實的角度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沈浩同志,優秀的劇本,經驗豐富的導演,和具有深后演藝經驗的男演員,通過這些影視人員的努力,我們在大銀幕上又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沈浩同志,發現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沈浩同志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并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電影把這些真實地情況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當片頭音樂響起時,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電影院里的觀眾非常安靜的在觀看,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于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第一書記》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在另人感動的同時,一些細節的處理卻又非常幽默,引發了觀眾的會心一笑。通過這部電影,我了解到,中國基層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對于沈浩勇于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十分欽佩。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訪結束準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后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于他的真實后,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電影里,沒有臉譜化的高大全英模形象,也不是觀眾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而是力求拍攝出一個為當今社會樹立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希望以此將新時代農村基層干部的典范形象永遠定格在膠片之上。飾演沈浩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演員楊立新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飾演沈浩,自己深受感動并且倍感榮幸,“起初,沈浩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并無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財政廳一干十幾年的科級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穩定、與妻子女兒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之后的道路卻開始不平凡,我也一度猜想,究竟是什么促使他離開家人,放棄安逸前往農村成就一番事業,又感動了村里樸實的農民3次按下紅手印留他?在深入到角色內心后,我尋求到了答案——因為沈浩是農民的孩子,他對農民有著最深沉的感情,對土地是發自肺腑的熱愛;因為他有理想和抱負,不愿在機關里度過余生,希望來到基層為農民們做一些實事;小崗村給沈浩提供了一個舞臺,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給了他一個實施理想抱負的機會和最強有力的支持。”
《第一書記》著重挖掘了沈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細節,記者在觀看影片時發現,導演沒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在每個人身邊出現的普通人,片中他遇到困難時也會有激烈的思想斗爭、面對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時也會焦慮,這些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沈浩。此外,片中表現的沈浩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當看到小崗村村民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體摁下紅手印的情節時,一些女觀眾開始悄悄抹淚。影片的最后,年僅45歲的“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小崗村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摁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