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紅旗渠 重溫入黨誓詞
3月7日至8日,市委書記丁巍率領全市副市廳級以上領導干部來到紅旗渠畔,重走紅旗渠,重溫入黨誓詞,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封閉式集中學習,帶頭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不斷把全市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
李文斌、李發軍、葛愛美、鄭俊峰、朱明、彭治安、常保利、代毅君、王新偉、張曼如、郭法杰等副市廳級以上領導干部參加學習活動。
三月的太行山區,乍暖還寒,春寒料峭。踏著早春的晨光,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丁巍一行走進正在擴建的紅旗渠紀念館。緩緩走過一個個展廳,一組組雕塑、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工具,仿佛把大家帶回了當年林縣人民風餐露宿、頑強拼搏、誓與太行比高低的恢宏場景里。當講解員李蕾講述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張買江的父親為了搶救工友不幸犧牲,張買江的母親安葬了丈夫后把張買江送到修渠工地,紅旗渠主干渠通水時萬人歡騰,縣委書記楊貴跑到一個沒人的地方痛哭的故事時,展廳內瞬間變得十分安靜,許多領導同志禁不住熱淚盈眶。丁巍沉默了一會兒說,紅旗渠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她和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其本質都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著眼安陽實際,把學習紅旗渠精神和學習焦裕祿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做為民務實清廉表率。
巍巍太行山,記述著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改造自然的豐功偉績;綿綿紅旗渠水,吟唱著林縣人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英雄贊歌。青年洞是紅旗渠的標志性工程,入口處的廊橋像一條紅色的飄帶飄揚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太行山上。沿著這條紅飄帶,丁巍一行重走紅旗渠。
這段渠蜿蜒在半山腰上,一邊是壁立千仞的赭紅色險峻山巖,一邊是深不見底的陡峭峽谷,但渠道修砌得規規矩矩、整整齊齊。長龍般的隊伍行走在窄窄的渠岸上,一塊嵌在渠岸上的碑界,讓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丁巍久久駐足,上面是鋼鐵鑄就的字樣:當年修渠時為保證質量刻下的責任碑界。丁巍對同行的工作人員說,目標責任制是我國自古以來的規矩,責任碑界就進一步明確了施工者的目標責任。這塊小小的碑界彰顯了紅旗渠建設者強烈的責任感,不僅是對黨、對人民、對子孫后代的責任,也是對歷史、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途中,恰好有鐵姑娘打釬、凌空除險表演,丁巍和市委副書記李文斌走上前接過鐵錘,叮叮當當地打起釬來,林縣人民開山鑿石、戰天斗地的勞動場景仿佛出現在人們眼前。放下鐵錘,望著凌空除險表演者起起落落的身影,丁巍感慨地說:“當年,就是這樣,林縣人民用一錘一釬鑿出了紅旗渠!”
沿著渠岸往前走,丁巍說,紅旗渠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每次的感受都不同。這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明確提出“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聚焦“四風”問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又一次對黨員尤其是對領導干部的精神洗禮和黨性鍛煉。
這段渠的盡頭是一塊巨大的絕壁,當年,數百名青年團員在工地黨組織的領導下,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歷時一年多才得以鑿通。有感于青年團員戰天斗地的萬丈豪情,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親筆題寫了“青年洞”洞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揮毫題贈“山碑”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向著雄偉的太行山,向著壯麗的紅旗渠,向著鮮紅的黨旗,丁巍領誓,30余位黨員領導干部莊嚴地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鏗鏘洪亮的宣誓聲,久久回蕩在山谷中。
丁巍說,今天我們在紅旗渠畔重溫入黨誓詞,正是貫徹落實總要求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們加強黨性鍛煉和修養的很好機會。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群眾觀念,不僅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走在前頭、做好表率,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作為自我修養的終身課題和黨性鍛煉的重要內容,始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建設中原經濟區區域性中心強市做好領導者、推動者、先行者。
在紅旗渠干部學院校園內,丁巍等市領導進行了封閉式集中學習。大家認真學習了《黨章》、《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等,學習了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省委書記郭庚茂在全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動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觀看了宣傳教育專題片,并認真撰寫了心得體會。
“通過重走紅旗渠、重溫入黨誓詞、參加封閉式學習等活動,我受到了深刻的黨性教育,激勵自身以實際行動實現誓言,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活動中,大家紛紛表示,將努力繼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帶頭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開拓,砥礪奮進,為打造安陽經濟升級版、建設中原經濟區區域性中心強市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