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 |||
拼音 | yī yì gū xíng | 簡拼 | yygx |
近義詞 | 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死心塌地 | 反義詞 | 博采眾長、虛懷若谷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
成語用法 |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
例子 | 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于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 ||
英文翻譯 | 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 | ||
謎語 | 思思想想一人走 | ||
成語故事 |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 公聊相造清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行一意而已。 釋義:“意”,意見想法“孤”,一個人。原意為謝絕請托,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案件。現(xiàn)指頑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獨斷獨行,不采納他人的意見。 故事: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 。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回旋的余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后,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制定“知罪不舉發(fā)”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么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 ||
成語正音 | “行”,不能讀作“行列”的hánɡ。 | ||
成語辯形 | “孤”,不能寫作“狐”。 | ||
成語辯析 | 一意孤行與“獨斷專行”、“專橫跋扈”;都有“不考慮別人意見。辦事主觀蠻干”的意思。不同在于:(一)“專橫跋扈”含有“蠻橫、霸道”的意思;語氣較重;一般只用于掌權者;一意孤行和“獨斷專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風;語氣較輕;而且不限于當權者;一般人也可用;應用范圍較寬。(二)一意孤行和“獨斷專行”的不同在于一個“斷”字。“獨斷專行”表示“獨立作決定和行事”;一意孤行本身不含“斷”;只含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