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 |
拼音 | wū hé zhī zhòng | 簡拼 | whzz |
近義詞 | 一盤散沙 | 反義詞 | 如鳥獸散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象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
成語出處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例子 | 外邊雖有些人,也是烏合之眾,不相統攝。(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
英文翻譯 | rabble |
謎語 | 煤堆 |
成語故事 | 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后,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陜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gěng yuè)手下的孫倉、衛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說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
成語正音 | 之,不能讀作“zī”。 |
成語辯形 | 合,不能寫作“和”。 |
產生年代 | 古代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