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拼音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 | 簡拼 | sszn |
近義詞 | 雖死猶生 | 反義詞 |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成語結構 | 復句式 |
成語解釋 |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 ||
成語出處 | 晉·常璩《漢中士女志·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
例子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惟求皇上簡發重兵,迅圖掃蕩,則臣等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生僻 |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拼音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 | 簡拼 | sszn |
近義詞 | 雖死猶生 | 反義詞 |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成語結構 | 復句式 |
成語解釋 |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 ||
成語出處 | 晉·常璩《漢中士女志·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
例子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惟求皇上簡發重兵,迅圖掃蕩,則臣等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生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