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 |||
拼音 | qǐ sǐ huí shēng | 簡拼 | qshs |
近義詞 | 妙手回春、死而復生 | 反義詞 | 不可救藥、病入膏肓 |
感情色彩 | 中性詞 | 成語結構 | 聯合式 |
成語解釋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 ||
成語出處 | 《太平廣記·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 ||
成語用法 |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
例子 | 對于時人那虛弱的感情,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 ||
英文翻譯 | bring sb. back from death | ||
歇后語 | 打開棺材治好病 | ||
謎語 | 打開棺材治好病 | ||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術士中庶子太子的癥狀,認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經虢君同意后,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幾針,不一會太子就蘇醒過來,再經湯藥調解,20天后就完全康復 | ||
成語正音 | 回,不能讀作“huī”。 | ||
成語辯形 | 生,不能寫作“聲”。 | ||
成語辯析 | 起死回生與“死去活來”有別:起死回生既適用于人;也適用于物;多用作定語;一般不作補語;“死去活來”只適用于人;不適用于物;多用作補語;一般不作定語。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