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2
第六章 社會科學類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題薈萃
~XX年高考題
一、(07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下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強調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二是“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所有這些形式都與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長在一起,構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綜合體。
以我國的古琴藝術為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的價值不只在于古琴這種樂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彈奏技術,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為聚合點而構建的傳統美學特質及哲學意味,并且這種美學特質和哲學意味貫穿于中華雅文化的發展當中。由于鐘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為依托的,所以不僅深邃感人,而且歷久彌新。可以說,知音意識和獲得知音的愉悅成為雅士階層不可分割的一種人生內容,于是音樂境界與生命境界、樂品與詩品文品都互相溝通。而遵循“大音希聲”的哲學原理,古琴藝術又將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靜淡遠融匯于樂曲之中。
每一項真正符合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可能以一個物質符號(比如古琴樂器本身)獨立存在。相對于物質符號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些無形的環境、抽象的宇宙觀、生命觀更具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遺產非常重要的資源,就語言、民間音樂、舞蹈和民族服裝來說,它們都能讓我們從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每一個人都跟它脫不開關系,因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他所在社會的傳統。
5.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是被群體或團體認同的文化遺產,也可以是被個人認同的文化遺產。
b.隨著人們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斷創新的特點。
c.對于世界上那些已經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群體和團體都應該具有認同感和歷史感。
d.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體現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順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答案 c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