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6篇)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農民院士”朱有勇主導的瀾滄科技扶貧班這個月迎來了首批電商學員。來自瀾滄縣20個鄉鎮的60名學員,將在半年內參加3次集中授課。這是從農產品種植、養護、收獲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扶貧新嘗試。
朱有勇:越來越喜歡在下面扶貧。下來的時候都不愿意到昆明了,總想在村子里面。
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20__年,朱有勇受命帶隊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鄉扶貧。盡管語言不通,但調研了半年,朱有勇和他的團隊對當地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分析后,開始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種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村民每年十一、十二月種植,來年三四月份收獲,不僅不影響夏季作物水稻的種植,還為農戶每畝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拉祜族村民李扎襪:朱院士教給我很多技術,我們怎么想都想不到能賺到這么些錢,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還開設了茶葉種植、林業班等24個技能班,培訓了1500多名鄉土人才。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脫貧農戶375戶,貧困發生率42.93%。20__年,預計貧困發生率可降至1.09%。
朱有勇:20__年關注最多的是山上的農民。大量的精力還是在扶貧上。我們不光說是脫貧,還要致富。
朱有勇曾說:“農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和他的團隊把科研成果帶到田間地頭,真正解決農民生產上和思想上的問題,實現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觀念更新雙豐收。從一位農民子弟到院士,從院士到“農民教授”,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廣袤的希望田野上,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過去三十多年間,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兩項控制農作物病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增產20%,這兩項技術造福了上億農民。20__年,60歲的朱有勇來到家鄉云南最貧困的地區,帶領瀾滄“直過民族”拉祜族農民走上生態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之路。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用科技改變貧窮。
院士做扶貧,得先把自己變成農民。朱有勇院士帶領團隊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種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發展林下經濟。用科技的力量帶動和改變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貧困面貌,讓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
今年10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指導瀾滄村民種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競賣會上賣出了鮮品每斤1050元的價格,換算成干成品約8400元/公斤。而這個月,“農民院士”朱有勇主導的瀾滄科技扶貧班迎來了首批電商學員,來自瀾滄縣20個鄉鎮的60名學員,將在半年內參加3次集中授課。這是中國工程院瀾滄科技扶貧繼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電商課程,以實現從農產品種植、養護、收獲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扶貧新嘗試。朱有勇說:“現在越來越喜歡在下面扶貧。都不愿意到昆明了,總想在村子里面。”
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79%,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為了讓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役,中國工程院從20__年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經過對瀾滄縣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認為,這里具備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產業的條件,當地農民可以因此脫貧致富。朱有勇告訴記者:“種蔬菜、種土豆、養豬、養雞,一百天左右可以見成效,讓拉祜族同志馬上見到效果,一個冬季一戶農戶種上三畝五畝冬季馬鈴薯就直接脫貧了。”
“直過民族”貧困的根源之一是當地落后的觀念,朱院士團隊的到來,無異于對癥下藥。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楊凱說:“素質性貧困是制約我們最大的問題,貧困主體的能動性和主動性一直都發揮不出來。中國工程院來了以后,讓我們解決素質性貧困有了突破口,老百姓生產生活技能和農業生產能力有了根本改變。”
院士、專家的親身示范和實實在在的收成讓當地群眾煥發出好學向上的精神面貌。村民朱永情說:“以前七八點鐘都沒有人起床,現在一個看一個的,你一個人睡懶覺,別人在干活是不可能的,很早就起來了。”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還開設了冬早蔬菜、茶葉種植、林業班、豬牛養殖班等24個技能班,培訓了約1500多名鄉土人才。隨著扶貧的深入,目前,瀾滄整體貧困率正在降低。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脫貧農戶375戶,貧困發生率42.93%。20__年,預計可實現脫貧357戶,貧困發生率可降至1.09%,現已申請貧困村脫貧退出。
在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民小組,朱有勇院士團隊因地制宜制定了短、中、長期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規劃,他有信心帶領他們幾年間脫貧致富。他認為,如果整個云南、甚至西南地區,都能把林下經濟盤活、做起來,這就是山區的增量。朱有勇說:“你能把他的資源變成商品、變成他的產業。做成一個產業,把一個成果推廣開來,讓農民有實實在在的收入,這種比發一篇論文的成就感要強得多。帶著學生一起去,學生的博士論文也好、碩士論文也好,和生產結合起來,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過去30多年間,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兩項控制農作物病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增產20%-30%,這兩項技術造福了上億農民。20__年,60歲的朱有勇來到家鄉云南最貧困的地區,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用科技改變貧窮。
在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朱有勇這樣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已經快五個年頭了。20__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瀾滄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剛剛來到這里,發現當地村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有20萬畝的松林,卻沒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__元左右。怎么才能讓當地農民脫貧?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各個村寨。在走訪調研中他發現,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適合種植三七等中藥材。
三七怕光,人工種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間種三七,面臨病蟲害增多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勇帶領團隊開始“林下三七專項研究”課題。最終他們發現,在松林間的腐殖土里可以種三七,這樣不會損害松林生長,不打農藥同樣可以解決三七感染病蟲害。這項研究成果讓林下三七從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無公害的三七,市場價已經賣到每公斤5000元。現在,當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出工出力,還能參與分紅。
林下三七種植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瀾滄縣沒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種水稻,旱季土地閑置時,最適合種植怕雨水的馬鈴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種,三個月后就可以收獲,不但使冬閑地得到利用,錯峰上市的馬鈴薯,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4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八個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備感慚愧的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似乎從來沒有安靜下來認真思考過這八個字的,直到我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事跡。
作為與我同年畢業的校友,黃文秀同志**年畢業后報名考取了選調生,成為家鄉百色市委宣傳部一名干部。去年3月,黃文秀響應號召來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精準脫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村里共有88戶418人脫貧。
今年6月14日周五晚上,黃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陽縣農村看望身患癌癥、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的父親。6月16日周日深夜,一心想早點回村部署抗洪的黃文秀,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年僅30歲的生命就此終結。
她不顧自身安危堅決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回村部署抗洪的大公無私的責任感,當然讓我感動;但更讓我感動之余又著實慚愧的是她在日常工作中的認真和用心。最初在老百姓那里總是碰釘子,為了讓老百姓愿意接近她,她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到貧困戶家里時,就不再拿著個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忙掃院子;貧困戶一次不讓她進家門,她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里,邊幫他們干農活邊聊天;她還在日記里寫下“我發現我的方言進步了,可以和貧困戶完整地用桂柳話交流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黃文秀則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反觀自身,雖然一線的媒體工作不能與精準扶貧攻堅戰相比,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中花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拿出像黃文秀那樣遇到困難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去解決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黃文秀事跡的相關報道中,最讓我動容的一段是:年過六旬媽媽的手腕上一直戴著一個手鐲,朝里的一側刻著四個字:女兒愛你。那是今年婦女節,文秀從網上給媽媽和嫂子每人買了一只的禮物。看到手鐲,媽媽充滿了無限的自責。感動之余,我想,黃文秀這種放棄“小我”選擇“大我”的事跡,真正地展現了當代青年榜樣的風采,也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
我們基層共產黨員雖然職業選擇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5
20__年6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奮斗新時代、展現新作為,黨中央決定,追授黃文秀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黃文秀同志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時代楷模。在她身上體現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當擔,甘于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黃文秀同志是無數優秀黨員的杰出代表,她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條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直至獻出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黃文秀用她年輕的生命,詮釋了新時代干部的擔當和作為,詮釋了青春人生的價值和追求,詮釋了奮斗追夢的真諦和意義。她是千千萬萬奮戰在脫貧一線的黨員干部的典型代表,我們需要廣泛宣傳她的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更多的黨員干部奮勇向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為民,敢于擔當,勇于奮斗,我們黨就會更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更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更有力量。讓我們向黃文秀同志學習,為人民的幸福、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奮斗。
基層干部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6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黃文秀的《駐村日記》中如此寫道。這句短短的話,折射出的是一名年輕黨員的使命擔當,飽含著的是對基層群眾的熱愛和深情,凝聚著的是一名年輕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扎進泥土,才能舉起理想;心有遠方,才能風雨兼程。黃文秀懷著“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的念想,一頭鉆進貧困人民中去,在近距離中感受群眾疾苦,在走村入戶中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在埋頭苦干、無私奉獻中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真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
“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年輕黨員干部吃不了苦,害怕受難,時刻準備逃離基層;有的年輕人不懂奉獻,愛占小便宜,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的甚至浮躁焦慮,對待群眾態度粗暴,不把群眾的問題記心上。種.種問題,不但影響了黨員干部的形象,也傷害了群眾的心,說到底還是價值觀、群眾觀出了問題,缺少黃文秀那樣擔當奉獻的品質和情懷。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黃文秀將扶貧事業作為“心中的長征”,在駐村滿一年后,汽車儀表盤里程數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用腳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口碑。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看到了堅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貧事業、忠誠擔當作為的感人事跡。道路泥濘才會留下腳印,山峰陡峭才有無限風景。黃文秀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在群眾心中留下的深深“腳印”,卻不會抹去。
“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感召人”。
黃文秀的事跡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榜樣,是一股催人奮斗奮進的精神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多幾回“熱鍋上螞蟻”的經歷,打造一個堅韌不拔的品性。要向黃秀英同志學習,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基層中傾聽群眾心聲,在群眾中感知冷暖疾苦,到現場去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的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每一件小事實事和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繪就出青春最美的模樣。